A03: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9月09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今日论语
从沪语版电视剧说起
纪 玉
  纪 玉

  上周起,沪语版《断奶》在黄金档开播,熟悉的吴侬软语从荧幕里传来,令人备感亲切。据悉,首批共有四部电视剧试播沪语,如果成功,第二批将推出10部沪语版电视剧。

  上世纪90年代,上海曾推出《孽债》等三部沪语电视剧,创下收视奇迹,后来因政策所限,“断档”十数年之久。这些年来,除了《老娘舅》等情景喜剧,也就是《新老娘舅》等调解类节目还能让人听到上海话。然而,这不代表观众不期望在电视中听到更多沪语,相反,随着“上海小囡不会讲上海话”引发越来越多的担忧,开播更多沪语节目成为许多市民的心声。去年开始,《新闻坊》推出沪语周末版,就广受欢迎。

  虽然这些新配音的沪语电视剧离首播已有一段时间,但“接地气”的上海话还是带给观众不小的新鲜感。如《断奶》等电视剧,本来就是以上海为背景,配以上海话,那是再合适不过。文化产品要满足公众的需求,这就是典型一例。特别是对于上海的中老年观众来说,沪语电视剧听得轻松,噱头更足,配音吐字清晰,讲的又是最熟悉的上海话,连字幕也不用看啦;对于年轻观众,上海味道也是格外亲切,与父母、孩子一起观看,找找电视剧里的上海话有没有“洋泾浜”,别有一番乐趣;新上海人,也能从中学学上海话。

  对沪语类电视节目的需求,不仅来源于人们对这座城市及其文化的热爱,而且源自对沪语命运的担忧。上海小囡不会讲上海话,相信很多人身边都有实例。语言的养成最需要环境,学校里说普通话,回到家又讲普通话,大众媒体也很少播出上海话,很多小孩当然不再会讲地道的上海话,连带着长辈也要“开国语”。普通话是通用语言,是必备的交流工具,推广普通话是必须的;方言,则是地方文化的传承载体,在现代社会中,仍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包括吴语在内的方言,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一些在普通话中已不存在的古音,在方言中仍然鲜活。保护、传承各地方言,也是在保护中国的历史文化宝库,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同时讲好普通话和方言,不是两全其美吗?笔者在中学时曾有一名外籍同学,因为从小在上海长大,普通话流利,上海话地道,只听他说话,都不会想到他是一个外国人。

  有地方文化,才有城市特色。不然,千城一面,失去文化的多样性,是多么无聊、可怕。现在,有沪语教材进课堂,还有人呼吁公交、地铁报站加入上海话。由长宁区文化局、市民俗文化学会、市群众艺术馆、新民网、上海广播电视台艺术人文频道主办的“上海话·上海情”2013沪语综艺大赛将于9、10月举行。这些,都是在努力营造多讲上海话的环境,保护、传承上海的地方文化。看准需求、潜移默化,是文化传承、传播的上佳途径。

  (相关报道见A17·文娱新闻)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评论·随笔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广告
   第A09版:专版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全运会特别报道
   第A14版:全运会特别报道
   第A15版:全运会特别报道
   第A16版:全运会特别报道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财经新闻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阅读/连载
   第A24版:广告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新民健康大讲堂/康健园
   第B03版:康健园/新民健康大讲堂
   第B04版:新民健康大讲堂/康健园
   第B05版:康健园/新民健康大讲堂
   第B06版:新民健康大讲堂/康健园
   第B07版:康健园/新民健康大讲堂
   第B08版:广告
月亮代表我的钱
从沪语版电视剧说起
感叹诺基亚被收购
导盲犬与盲道
制止不文明就要有“模子”
“帮领导看网”的是与非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3从沪语版电视剧说起 2013-09-09 2 2013年09月09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