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都憧憬演戏剧
戏剧(Drama的学术名称,在港台译成“舞台剧”。是具有一定时长的综合性现场艺术。“舞台剧”侧重“舞台这一现场”;“话剧”侧重“说话这门艺术”。不过,相对而言,“舞台剧”的称呼比“话剧”更精准些。
戏剧这门现场艺术不像影视歌坛或曲艺小品,仅需演员具备一两种才艺,维持十几二十分钟的表演状态即可。戏剧,需要演员全情投入,在观众面前保持1.5至3小时左右的表演状态,甚或不时根据观众现场反映调整对白和举止。因此,但凡有上进心的艺术家都憧憬、崇敬舞台,期待有朝一日自我证明。这就是当下大批未经戏剧科班教育的艺术家,纷纷深入戏剧的内在动因。而他们本身在影视、曲艺、歌坛等其他领域取得的声望,又能让投资方对票房吸引力有信心。故而诸如影视编剧出身的林奕华联合歌手背景的何韵诗,排演的舞台剧《三国》;影视巨星刘晓庆主演的话剧《风华绝代》;郭德纲的学生曹云金主演的喜剧《大人物》;甚或影视红星黄渤第一次演话剧就当主角的《活着》……
戏剧越来越不像戏剧
虽然编导演戏剧,并非科班出身的戏剧人的“专属”,但是未经系统戏剧训练的“名人制造剧”,确实与经典戏剧有相当距离。《三国》引发的两极热议就是典型。林奕华曾担任电影《红玫瑰与白玫瑰》的编剧,获得过台湾金马奖最佳编剧。从上世纪70年代末起,他就跟着香港导演王晶写电视连续剧。不过,影视剧编剧无法平移到舞台剧编剧,因为两者载体不同、艺术规律也不同。因此,圈内公认最难写的是舞台剧剧本,且有不少写小说的作家在写剧本时遭遇滑铁卢。
林奕华戏剧的“冗长”是公认的。他的剧目部部都不低于3小时,是一般剧目时长的2倍。其次,他的剧目太“满”。这两个特点与戏剧编剧的基本技法:凝练集中、节奏张弛——背道而驰。活跃于剧评界的水晶认为,“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未必符合艺术规律。画留三分白就是所谓过犹不及的道理。”
刘晓庆任主角,天津人艺为班底,共同排演的话剧《风华绝代》是另一番奇妙的图景。曾经红透大银幕、演过花鼓戏的刘晓庆,在扮演赛金花之际,不时流露出戏曲演员的程式化、象征性的动作,例如生气时双脚跳等,与其余以现实主义风格演绎角色的戏剧演员不在同一语境中,显得滑稽而突兀。
这类“名人制造剧”最容易引发观众的两极化反应。去看偶像的粉丝,长期无条件拥护名人并为票房“托底”。去看戏剧的观众,对名人“拖后腿”,且自我重复的情形表示痛心,往往中途离席并哀叹:“戏越来越不像戏!”
将会把戏剧引向何方?
可以肯定的是,这一类不像戏的戏,不会像《茶馆》《雷雨》《暗恋桃花源》或者莎士比亚等的经典剧目那样长久驻扎在观众心底,虽然它们很受投资方和剧场方的欢迎。上戏导演系副教授石峻认为,这可称之为“蒲公英式戏剧”——第一次吹(看)的时候很兴奋,吹(看)完,“精髓”就四散飘零、不知所踪,不会像颗种子般扎根心底了。这样的戏是否能最终成为经典,取决于艺术家的自我认知——是为粉丝做戏,还是为时代做戏?粉丝只求固化,时代要求变化。
当下戏剧环境面临两重困境。一是资本做主、缺乏艺术赞助制度。二是经典剧目仅以文本的方式收录于语文课本中,观众对戏剧的态度普遍属“消费类欣赏”。从长远来看,似戏非戏的戏,貌似给戏剧市场带来了“多样性”,但是终究会被真正的好戏湮没。
本报记者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