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火箭弹又称“机载火箭弹”,是由航空器在空中发射,用于攻击空中或地(海)面目标的制导或非制导火箭武器,主要从悬挂在机身或机翼下面的发射器发射。受到载机体积、载弹量和速度的限制,一般机载火箭弹和发射器都比较小巧,且通常呈流线型。
让重炮“飞起来”
自从1911年意大利飞行员从空中向土耳其军队阵地投掷第一颗手榴弹开始,空中作战对具有密集火力的自动武器就充满饥渴般的需求。从一战到二战,再到后来的大国“代理人战争”,现代化空战中对各类目标的毁伤效果往往取决于火力密度,也就是说火力突击越突然越猛烈,对敌人的打击就越大,从这个角度讲,各国空军都想把在地面作战中表现神勇的大口径火炮搬上飞机,以至于从1915年的一战西线战场就开始出现所谓的“大炮鸟”——配备口径超过37毫米机关炮的飞机。可是带上笨重火炮的航空器就如同带着枷锁跳舞的“芭蕾舞者”,由于丧失机动性,以及火炮连续射击时产生的巨大后坐力影响到飞行稳定性,“大炮鸟”往往成为其他作战飞机的“猎物”。
转机来自上世纪30年代的苏联。当时有感于西方国家战机拥有强大攻击火力,苏联组织了大批科学家研制新概念航空武器。1930年,火箭专家尼古拉·伊万诺维奇·迪秋米洛夫领导的气体力学研究小组集中力量研究以无烟火药为动力的航空火箭弹,它们不需要复杂的机械击发机构和火炮身管,只需从飞机两翼下方的槽型滑轨上发射。1933年末,世界上第一款实战化航空火箭弹——RS-82型火箭弹服役,它的弹径82毫米,射程可达5000米,威力堪比重炮。
到了二战期间,航空火箭弹已普遍装备各国空军,但由于它的重量和体积往往会影响飞机的机动性能,不利于空中格斗,所以各国主要把它装在攻击机上,用于打击地面硬目标。冷战开始后,美国和苏联还研发出专门的“火箭截击机”,携带有多发联装火箭发射巢,能凭借密集的火箭弹形成大面积弹幕,截击携带核弹的敌方轰炸机。
俄罗斯
追求“实用与威力”
从航空火箭弹的设计风格而言,大致分为俄罗斯与美国两大流派。早在苏联时期,航空火箭弹的研发始终追求“实用与威力”两大原则,至于提高精度和载机的适装性则在其次。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俄空军和陆军航空兵的攻击机和武装直升机均普遍挂载UB-16-57和UB-32-57系列火箭发射巢,用于发射S-5系列无控火箭弹。该火箭弹采用折叠式的八翼片横向卷叠式尾翼稳定装置和长喷管,采用双基高能装药,燃烧时间不超过1.2秒,最大射程5000米。火箭弹的战斗部分为高爆、破甲、燃烧、预制破片等多种类型。其中的S-5S型反步兵无控火箭弹内含1000支带尾翼的钢质箭头,弹体爆开后,这些箭头能击毙方圆20米内的所有人,当遇到大批聚集的敌人时,攻击机或武装直升机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发射数十枚S-5S火箭弹,能够幸存的敌人几乎为零。有趣的是,在2011年的利比亚内战中,反对派武装从坠毁的政府军直升机上拆下UB-32-57火箭发射巢,装到丰田皮卡上充当“火炮替代品”,在各国记者面前耀武扬威了一番。不过这种“应急火箭炮”其实很不给力,由于S-5火箭弹的真实外径为55毫米,而火箭发射巢的内径为57毫米,火箭弹和发射巢之间并非“严丝合缝”,当火箭弹离开发射巢时,会因重力作用呈现出明显的“下沉低头”现象,其结果是火箭弹严重偏离发射轴线。
不过,对俄罗斯飞行员来说,他们最喜欢使用的航空火箭弹是号称“生物毁灭者”的S-24火箭弹。这种火箭弹的弹径达到240毫米,不仅射程更远,而且能击穿厚厚的夯土层和乱石堆,爆炸后可产生4000块碎片,毁伤半径达300-400米。虽说是没有制导装置的火箭弹,但S-24的打击精度却不亚于导弹,从2000米外发射时误差只有7-8米。在近年来的高加索反恐作战中,俄第4航空集团军常常应车臣、印古什等自治共和国内务部队的请求,出动携带S-24火箭弹的苏-25攻击机,对设在人迹罕至的陡峭悬崖里的恐怖分子营地进行打击。
另据俄《军工信使报》披露,俄罗斯巴扎尔科研联合体已为卡-52武装直升机设计了80毫米(中口径)S-8DM火箭弹,它的战斗部里装填的是可怕的“云爆剂”,当其被发射后,液体炸药会呈雾状笼罩目标,当“炸药雾”达到一定浓度后就会发生猛烈爆炸,瞬间消耗大量氧气,造成局部缺氧,使敌人“无可奈何地死去”。
美国
火箭弹也“导弹化”
和苏联(俄罗斯)所走的技术道路不同,美国在航空火箭弹发展方面更注重通用性与精度。1964年越南战争爆发后,为了对付神出鬼没的游击队,美军投入了至少600架UH-1系列直升机,它们基本上都配备了M3式70毫米航空火箭弹,以多架次多发的方式从空中发射大口径航空火箭弹覆盖目标区域,他们称之为“空中炮兵”。
与传统的地面炮兵运作体系相似,携带火箭弹的美军武装直升机指挥作业是由师部层层下达直升机中队,不同的是,机上的火箭发射巢操作手能在攻击发起前经由目视了解目标区的地形(甚至目标),予以分析评估,还能依靠座机高度的机动性,选择良好的射击位置,再配合精密的瞄准器引导发射,准确度大为提高。
1975年美军撤离越南后,M3火箭弹家族继续繁衍生息,这种规格的火箭弹逐渐普及到美军所有的固定翼飞机、专用武装直升机甚至无人攻击机上。目前,美军使用最广泛的航空火箭弹是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开发的“九头蛇”,它采用新型MK66固体火箭发动机,弹长1060毫米(不含战斗部),弹重6.2公斤(不含战斗部),尾部有三片横向折叠式稳定尾翼,采用触发引信或近炸引信,其最大射程为6400米,最大速度为2.7马赫,能够与早年的M3火箭弹通用发射巢装置。同早期的M3火箭弹相比,“九头蛇”的飞行弹道稳定平直,命中精度更高,而且固体火箭发动机的推力提高,射程增大。更重要的是,“九头蛇”可配用多种不同战斗部,以便满足不同打击任务的需求。
在美国和北约卷入阿富汗反恐战争后,空中优势便成为他们对付擅长山地游击战的塔利班分子的利器,“九头蛇”火箭弹也成了最得力的对地打击武器。另据美国《连线》杂志披露,为了挖掘“九头蛇”的潜力,美国陆军航空与导弹司令部导弹研究发展与工程中心已委托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发展出具有“准导弹”性质的制导型“九头蛇-70”火箭弹。它运用了“地狱火”激光制导反坦克导弹的技术,具备“地狱火”导弹的全部功能(包括发射前锁定、发射后锁定、目标定位调整、增强型嵌入试验、可编程激光编码和灵巧飞出模式),打击精度堪比导弹,而价格比导弹至少便宜一半。据悉,“九头蛇-70”火箭弹有望在今年底普及到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的武装直升机群,并在美国空军的部分F-16上使用。 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