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地集团总经理助理 陈喆
虽然目前上海的知名商圈中,港资的商业地产都占据了核心地位。但是我并不认为内地企业做商业地产的能力不如港资企业。
从商业本体角度来说,大商场采用业主自持统一经营管理的方式,将获得最大收益。而港资企业较多采用自持的盈利模式,他们看重长期回报,擅长做精品商业项目,靠长期收租来获益。
然而,内地企业不适合这种盈利模式。主要原因有两方面,首先资金压力较大,内地企业最缺的就是资金,因此追求利益快速复制;其次,融资渠道较单一,贷款额度小,时间周期短,缺乏现金流。
因此,主要是盈利模式的不同造成现在的格局。当然,港资在商业地产的运作上经验会更为丰富,但我个人还是看好内地的商业项目,前景可期。
港企品牌号召力强
宝华集团副总裁 杨健
内地商业地产近两年才逐渐发展起来,从资金实力、融资渠道和经营能力等综合素质而言,港企较内地企业要强。
做商业地产,对招商运营能力要求极高,尤其是对知名品牌的号召力,港企在这方面能力较强经验较丰富,且能提高项目所处区域的整体商业水平。以新鸿基在上海淮海中路陕西南路路口的环贸广场iaPm为例,就引入了很多国际名牌,包括Prada、Gucci、MiuMiu等,迎合白领需求。
但是,从内地企业开发的宝龙、万达广场等大型商业项目这两年的发展来看,结果让人欣喜,也看到商业地产未来发展的空间。与开发住宅项目不同,商业项目资金要求较高、投入产出周期较长,内地企业做商业地产还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累,相信在5—10年左右,一定能看到成效。
内地企业更接地气
复地集团上海公司副总经理 田明
港资企业在开发高端商办领域,资金较有优势,融资渠道较多,经验也更丰富。而内地企业在做这类项目时,对资金要求非常高。以目前公司旗下的复地活力城为例,就是采取自持和出售两种方式,解决资金问题。
但是,内地企业也有自身的优势。首先,在客户服务方面,提供更多元化的服务和咨询平台。其次,更了解客户需求,更贴近群众。并不是一味追求高端奢华产品,而是引入更多实用的产品。另外,资金的利用上更灵活。市面上很多超甲级写字楼采用中央空调,全天开启且有固定时间,既费电又不人性化。而内地企业就注意到这点,并积极做改进。
当然,内地企业在开发大型商业项目的经验上毕竟落后了6年左右,运营能力较港资稍弱些,但是随着一系列大型项目的开发,我们看到内地企业步伐已经越来越快了,相信很快便能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