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陈先生日前致电本报,讲述手机失而复得的故事。前不久的一个雨天,陈先生骑着电瓶车外出,途中手机从裤袋滑落,因穿着雨披,他浑然未觉。回到家中陈先生才发现手机不见了。懊恼中陈先生想到拨打一下自己的手机试试,出人意料的是,手机那头传来女孩的声音,说手机是她父亲捡到的,一直在找失主,正苦于联系不上。
陈先生按女孩说的地址来到鲁班路一小区门口,一位六十岁左右的先生将手机交给了他。据这位不肯透露姓名也不愿接受酬谢的先生介绍,当时他是在龙华路看到陈先生的手机滑落,捡起后跟着他的红色雨披一路追喊到鲁班路,因陈先生车速较快未能追上。回到家后,这位先生翻查手机中的通讯录拨打过失主家中的电话,可无人接听;又拨打通讯录中的父母家的电话,遗憾的是接通后均被挂断。陈先生解释说,平日里总是关照年高的父母和岳父母不要接陌生人的电话,没想到防范过度,使得好心人碰壁。这位好心人的举动让陈先生很感动,表示在日后的生活中愿意接力爱心,惠及他人。
有相似经历的岳朝亮读者也致信本报,描述了他和手机失散又重逢的经过。一天下午,岳先生乘158路公交车在娄山关路站下车,准备和朋友联系时,翻遍口袋却找不到手机。心急如焚的岳先生沮丧地返回单位。当他踏进办公室,同事问:“你刚才是否乘过158路公交车?”原来是该车司机捡到了岳先生遗失在车上的手机,交到车队调度室,当班调度员查询手机中的信息后经多方联系找到了岳先生的单位。岳先生深深感谢这两位未曾谋面的好司机和好调度,感谢他们的热心和传递出的正能量。
手机如今已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热心为他人着想更应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珍贵品质。愿这滋润人心的涓涓细流不息流淌,不断汇聚。本报记者 刁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