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生活土壤,传承海派精神,熔铸经典创作理念
当今时代提供给艺术家更多的机会,也对艺术家提出更高的要求: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美术工作者创作的大量美术作品正是做好公共服务的有力基础,如何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精神食粮,让文艺更好地联系群众,是新时期美术工作要关注的重要层面。
此次进京展甄选了不少深入生活、有丰厚生活积淀和思考的作品,如《昆仑月色》、《泼墨漓江》、《高原红》、《吃小米饭缴三八枪》、《圣迦尔措的人们》、《工业印象》、《浦东·浦东》、《记忆·苏州河的风景》、《远去的风景——老南京路》、《灰白人生》、《角马》、《晨曦苗寨》、《城市记忆》、《车过太行》、《浦东风景》、《大写山田》等,反映出上海艺术家积极走出画室、走出象牙塔,对生活深入感受、对社会进行广阔思考的创作态度,真实描绘出这个时代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作品超越了个人的狭小空间,密切了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发祥地、新文化运动的传播源,艺术家有着与人民心心相印、积极体验社会生活的良好传统,相信通过历史的积淀,这些作品中将产生一批经典,相信这些作品会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感染力和丰富的内心体验。(下转7版)
(上接6版)
现代时尚作品与充满责任感的主流创作相互辉映
上海是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之一,上海美术界有着人文关怀的优良传统,艺术家深入农村、工厂、部队描写生活,创造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如吴湖帆的《庆祝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颜文樑的《造船厂》、方增先的《粒粒皆辛苦》、贺友直的《山乡巨变》等等。此次呈现给全国观众的作品同样体现这种精神的表达,如《长征系列NO.3·湘江血·涅槃》、《1949———新中国少先队员》、《星火日夜商店》、《东方大港》、《江南制造局》、《繁星》、《洋务遗存———上海百年水厂》、《1927.8.1南昌》、《1937·我的家》、《刘海粟与艺术教育》、《爱因斯坦在上海》等。
在西方的博物馆里,最引人瞩目的正是那些记录了重大历史事件的宏大绘画。今天,艺术家更是要通过创作和作品增强社会责任感,真正做到对人民负责、对社会负责、对未来负责;把人民群众作为艺术表现的主体,把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作为创作的不竭源泉,把个人悲欢和时代的悲欢、人民的悲欢紧密联系在一起。上海的美术作品既有充满责任感、厚重感的;也有注重艺术本体语言创新、现代时尚的;两者形成相互辉映、平行发展的良好态势。
倡导多元,开放包容,谱写时代新篇章
20世纪上半叶,海派美术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得到迅猛发展,中国的油画、水彩、漫画、连环画、新兴木刻等艺术样式相继发源于上海,上海成为中国近现代美术的摇篮。100多年来,美术界以广阔的视野和大胆的实践,形成了多元化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状况,各种不同类型的艺术开放包容地交织在一起。海派美术作为海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处理好“码头”和“源头”的关系,上海不仅要成为国内外佳作竞相呈现的“码头”,也要成为本土美术原创活力喷涌而出的“源头”,要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走到全国、走向世界,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让传统的艺术经过积淀成为经典,让先锋的艺术继续引领潮流,以崭新的姿态续写辉煌灿烂、无愧于时代的新篇章。
尚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