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道咸年间书坛巨擘包世臣的入室弟子,以书法、篆刻名动天下,对后之艺坛巨子赵之谦、吴昌硕、黄士陵等影响极大,并与此三人合称晚清四大家。《清稗类钞》论其艺曰:“多艺,刻印第一,次画花卉、次画山水、次篆书、次行楷,画多赝本,佳者几于乱真,且世亦鲜知其善画者。”他是晚清有杰出成就的清代篆刻家、书法家吴让之。
吴熙载(1799-1870),原名廷扬,字熙载,避同治帝之讳,改字让之,亦作攘之,号让翁、晚学居士、方竹丈人等,斋室名为“师慎轩”。他是一个多才的艺术家,早年从包世臣学书法,为包氏入室弟子,篆刻学汉印,后直接取法邓石如,得其神髓。写意花卉师法陈淳而温雅蕴藉,风韵绝俗。其书法四体皆能,篆隶尤精,名重海内。吴让之一生刻印以万计,破前人藩篱而自成面目;印文,文中寓圆,刚柔相济,粗绌相问,婀娜多姿;用刀,或削或披,流畅自然,突出笔意,发前人所未发;布局极尽变化之能事;行草印款,飘逸劲丽。
中年后,吴让之长期寓居扬州。据清董玉书《芜城怀旧录》记载,吴让之在扬州时,曾住在石牌楼观音庵。当时观音庵内还寄居着画家王素,“王画吴字”为时推重,士大夫家皆以“非王画吴书不足相配”论之。此幅吴让之《墨菊图》,为吴让之63岁所画精品。尺寸:73x35cm。释文:莫嫌老圃秋容淡,犹爱黄华晚节香。题识:咸丰壬子秋日为东园仁兄大雅清赏。让之吴熙载。钤印:让之。作品作于1852年秋日,与卢衍仁一起赏菊所绘。卢衍仁,字东园,浙江金华人,著《古今诗画选隽上下卷》。作为四君子之一的菊花,和梅兰竹一样,自古至今一直是画家喜爱表现的题材。菊花以其品性的素洁高雅、色彩的绚丽缤纷、风骨的坚贞顽强和意趣的丰富多彩而倍受文人亲睐。这幅《墨菊图》巧妙地运用了笔、墨、水三者,忽浓忽淡,干湿并用。画中那朵朵开放的秋菊,在浓淡枝叶的掩映之中呈现着勃勃的生机和古拙的韵味。菊花盛然开放挺拔刚毅,却不失柔媚,高低错落,浓淡枯荣。点染挥毫,无不精妙竹竿苍劲有力,坚韧挺拔,富有弹性,体貌疏朗,风格劲健。画中菊花以浓淡墨笔辅设,菊叶则信手挥洒,随意中透着无尽美感;无论菊叶的外轮廓,叶子之间的浓淡、留白,形态的走向,笔致的轻重徐疾,无不精密无懈。其题跋“莫嫌老圃秋容淡,犹爱黄华晚节香”,应是根据(宋)韩琦《安阳集·九月水阁》,略有修改而成。意为:虽然岁暮的花园自渐秋天容颜清淡,但在岁晚寒深的菊花却格外芬芳。比喻人的晚节坚贞才是最重要的。他的行书行笔灵动,潇洒浑朴,然意气绵延不断,在气格上又透出不同于专业画家的金石意韵。整幅画面衬托出菊花古拙艳雅的傲然之气,风骨神韵,跃然而出。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作者心性高洁,志趣淡雅。
吴让之的中国画创作同他的书法、篆刻创作如出一辙,走的都是轻捷一路,尽可说明吴让之书、画、篆刻三者间在技巧、气息、内理上是相通的。吴让之以专业画家不具备的金石书法理念入画,唯写胸臆而已。他创作时并不拘于技法、门派,以画为介体,以“金石书法”入画的观念,直接影响过赵之谦,间接影响过吴昌硕、黄士陵,就其绘画创新,无疑对后世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