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觉得半年志愿服务经历很难忘,大家都想经常聚聚,继续这难得的缘分。”杨海健告诉记者。2007年初,一次新老志愿者联谊聚会上,有人提出将每届志愿者都聚集起来,除了分享回忆,也可以再找找机会为第二故乡做些什么。“沪滇缘”就是这么来的,一个“缘”字,蕴含着三重含义——既代表着彼此的“缘”分,也寓意着为当地老乡“圆”梦,更寄托着“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愿”望。
这两天,黄浦区五里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党支书杨海健心里记挂的除了患者,又多了15个云南来的孩子。今年8月,曾经的援滇志愿者、心内科医生杨海健,像往年一样休假去云南迪庆看老朋友时得知,那里的偏远山区有不少先心病患儿急需治疗,杨海健立刻向上海青年志愿者协会求助,通过微博和微信平台很快找到了愿意为孩子免费手术的医疗机构。于是,一场“希望心”公益行动开始了。
杨海健们的身后是“沪滇缘”——1998年本市启动上海赴滇青年扶贫接力项目,迄今共有16批队员共330多名志愿者先后赴滇。回上海后,他们因此而成了一家人。虽然离开了红土高原,但为沪滇两地间牵线搭桥的热情不减。“服务云南一生一次,关注云南一生一世”,是这个大家庭成员共同的梦想。他们一起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像“希望心”这样的公益项目。
那一根 看不见的线
短短6个月服务为何牵动如此深情?黄浦区区委办副主任杨国威认为,当年首批赴滇,给他留下了受用一生的回忆和财富——
当时他是市儿童医院泌尿外科医生,在他服务的红河州屏边县人民医院,很多病人可以不挂号直接就诊。当地同事很朴实:对边远地区乡亲们来说,1.4元的挂号费可不便宜,能省尽量帮他们省,还可以多配些药;在上海,医生们分科细致、专业精深,视野难免受限。而在云南,同事个个都是全科医生,尽心尽力尽己所能回答乡亲们的每个疑问。“或许他们医术不是最高明,但在那里,我真正体验到了什么叫医者仁心。”杨国威说。
被一根看不见的线所牵,每年“沪滇缘”成员都会攒着公休假回云南走走看看,希望能尽己所能为老乡们做些什么。他们习惯说“回”而不是“去”,因为,那里是第二个家。杨海健坚持每年义务献血,她的献血假常用在回“家”的路上。
结束志愿服务至今,除了带家人旅游,杨国威曾五“回”云南——2001年参加巡回医疗队;2003年送第六批志愿者;2005年,他作为国际志愿者队队长赴老挝时联系云南团省委选派专业志愿者;2008年,赴滇10周年纪念;今年,上海青年赴滇志愿者15周年纪念……他觉得,在自己人生拼图中,红土地是绝对不可以少的一块。
那一份 忘不了的缘
赴滇志愿者来自各行各业,回沪后继续在各自岗位成长、发展。可在“沪滇缘”,他们的身份只有一个——爱的传递者。
2011年,一名志愿者回云南发现德钦县4岁女孩卓玛因车祸面瘫失去了笑容。消息传回上海,伙伴们马上找到五官科专家联系医院,将小卓玛接到上海为她重塑微笑。
今年8月,杨海健在迪庆偶遇何梓靖旋,发现她患有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当地同事告诉她,这样的孩子在山村里还有不少。杨海健立刻通过微博和微信求助,经“沪滇缘”伙伴和青年志愿者协会积极转发,民办瑞慈医院、儿童医学中心副院长余志庆纷纷伸出援手。大半个月后,上海医疗专家前往玉溪、迪庆、红河义诊,确定了15名适合手术的孩子。锦江集团、太平洋保险集团、光明集团纷纷表示愿为“希望心”提供支持。
(下转A4版) (上接第1版)
那一段 说不尽的爱
“杨医生,冬天你们这里没有雪山吧?但是在我们藏族眼里,你们上海来的志愿者,就是我们的雪山。”杨海健保留着这样一条短信。这是一名云南当地的糖尿病患者发给她的,他用藏民眼中最神圣的雪山,赞誉上海医生。在云南时,杨海健每周两次都要这名病人测量血糖,回到上海后,她还特别叮嘱那位病人别忘了每周两次自测血糖,再用短信将数据告诉她,确定下一阶段血糖控制方案。就这样,病人通过“远程”治疗渐渐康复了。
杨海健觉得,6个月的经历,让她的人生开始变得不同,“志愿者”对她而言,成了一种生活方式,忽然发现,除了两点一线上班下班,自己还可以做很多。世博会期间,“沪滇缘”组建了“七彩小屋”城市服务站点督导队,大家来自全市各区县,但每个人都克服了困难,保证每周两次到各个站点了解情况,帮忙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杨海健有一对可爱的龙凤胎儿女,如今,杨海健每年都在单位里组织为包括云南山区在内的贫困地区孩子募捐,两个小家伙成了最积极的参与者。
在云南时,韩琦作为一名支教老师,和云南孩子朝夕相处。为了激励孩子们在课堂上开动脑筋,大声发言,韩琦准备了“中华”牌铅笔等小礼物。在上海孩子眼里,这些文具再普通不过,但山区孩子却将“上海铅笔”视作珍宝。回到上海后,她和公司同事、“沪滇缘”的伙伴们和当地孩子结对,资助学费,更通过书信鼓励他们,“前后有100多名,他们中98%的孩子考上了大学!”男生汪学智是韩琦结对的一个孩子,武汉师范大学毕业后,他选择在武汉恩施山区做一名支教老师,小汪说,自己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受了上海志愿者们的影响。如今,小汪已经回到香格里拉,成为一名年轻的班主任兼数学老师,为更多山里孩子引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