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红荣告诉记者,他在稻田里种植的品种,是松江区农业部门自主选育的早熟优质品种——“松—1013”,在其他不少地方也有种植。但他家稻田里产出的“稻鸭米”却不同寻常,煮出来的米饭,不仅看上去亮晶晶,闻起来香喷喷,而且吃起来糯嗒嗒。其中奥秘,就在于他探索的不施化肥、不打农药的“稻鸭共生”生态种植模式。
原来,今年“试验”的25亩稻田里人工插秧刚结束时,每亩稻田里就悄悄“游”进来15只小鸭子。接下来的几个月里,这些鸭子不仅吃光了稻田里的害虫、杂草,也有效松动了土壤。而鸭子分泌出来的鸭粪,则成为秧苗生长所需的上佳“滋补品”。孙红荣介绍说,“鸭子太多了,不行;鸭子太少了,也不行;多了,稻田里的虫子不够鸭子吃,鸭子就会啄食水稻的叶面。少了,治虫害的效果不明显。每亩放养15只鸭子刚刚好。”水稻田里虽然全程不用农药,但灭虫效果却出奇地好。
“稻鸭米”产量不高,每亩稻谷产量只有400公斤左右,远低于周边地区一般稻谷600—650公斤的亩产量。不过,按照今年的销售价和61%的实际出米率,“稻鸭米”每亩产值可达4150元,而普通稻田亩产值则只有1750元左右,而种植成本每亩仅比普通模式增加了150元。
尝到了甜头,孙红荣打算明年将自己承包的近100亩稻田全部采用这一生态种植模式,松江区农业部门和叶榭镇也在积极研究如何完善这种种植模式,生态种稻模式进一步成熟后,有望在松江区适度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