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康复护理师是做什么的?简单说来,他们就像钟点工一样上门为老人服务,但他们做的事,绝对是普通钟点工无法胜任的。他们都有护理、康复职业资格,甚至曾是执业医师,但他们的岗位是在老人家里,而不是医疗机构。
张函拿起听诊器在手心里焐了一会儿,暖了,然后,轻轻放在老人胸前……
张函是青松居家康复护理机构的一名居家康复护理师,同仁们都自称“松仁”。去年,“青松”落户上海,目前200多位“松仁”照料着1万多名老人。这个平均年龄28岁的团队,从创业者到从业者都在中国实践着一个“朝阳产业”的专业化、职业化。
人员来自四大专业
“‘青松’的员工来自四大专业——护理、康复、临床医学和心理咨询。”青松居家康复护理机构总裁王燕妮说,居家康复护理师,从一开始就起点不低。
中风老人在医院里被抢救过来了,然后回家康复。接下来的3个月是康复的“黄金期”,传统居家护理,往往过于强调“静养”,忽略了“用进废退”,但老人若能得到科学照护,就能恢复80%的语言、运动功能。因此,“松仁”的一大任务就是在“黄金期”内,最大限度地助老人实现“功能恢复”。
假如老人要梳头,手臂不听使唤,居家康复护理师不能直接拿起梳子替老人梳头,而是把梳子放在老人手里,帮老人举起手臂慢慢完成梳头的动作——科学照护,要做的正是“功能恢复”,而不是“功能替代”。
流程管理科学有效
办公室里,躺着一位“老爷爷”,傅骏医生轻轻抬起“老爷爷”的手臂,问“老爷爷”能不能握拳。年轻的康复护理师孙慧环站在一旁,一一记下傅骏医生的问诊过程……“老爷爷”其实是模型,资深“松仁”为年轻同仁上案例讨论课,是“青松”的管理流程之一。
200多位“松仁”中,类似傅骏医生有执业经历的有十多位,他们的一项职责是:评估。
为老人提供居家康复护理,需要三个流程:首先,评估师来做护理评估,每个老人的康复方案都是“个性化”的;然后,定期护理康复从一个月、三个月到六个月不等;最后,再次评估护理结果。
“松仁”们必备的一套办公工具是:平板电脑。上门照护前,系统会发来老人的评估报告,当天的照护案例再通过系统发回“青松”。每周,“松仁”都有小组案例探讨;每月,全体“松仁”要通过视频进行月度照护研讨,授课的都是专家级的医护人士。
朝阳产业大有可为
王燕妮是“70后尾巴”。10多年前,她刚大学毕业,专业是经贸,在摩托罗拉工作了一段时间,她觉得那并非自己的职业理想。
“做什么,才值得投入一辈子?”王燕妮在老人们身上找到了答案——那么多老人需要照护,人们都在抱怨种种“养老难题”,与其跟着抱怨,不如去做点有用的事!
于是,王燕妮辞职去法国一年,学习工商管理,“青松”的名字就是那时候定下的。2003底她回北京创办了“青松”。10年走过来,“青松”知道了自己要做什么、能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