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光年,笔名光未然,诗人,《黄河大合唱》的词作者;同时也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学回春时期的领军人物之一。今年11月1日是张光年百年诞辰纪念日。
光年是1929年加入共产党的老党员,是党的十二届、十三届中顾委委员。1985年初,他从一线退下来、不再担任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后,曾一度将党的组织关系转到中顾委。1992年,中顾委撤消后,他的党的关系又转回作家协会,并按他的愿望,编入创作联络部支部过组织生活。
在张光年的心目中,创联部是协助作协书记处抓文学创作、文学队伍,组织文学业务活动的一个主要助手,承担着繁重的业务性的组织工作。他希望创联部的工作人员多读作品,多联系会员,真心实意地帮助会员解决创作、生活上的问题,乐于做作家的服务员,把自己真正培养成为熟悉文学业务、熟悉文学队伍的组织工作者。
正因为光年渴望从创联部听到来自会员的各种各样的声音,更多地了解会员从事创作、深入生活的情况,因此他愿意与创联部的党员一起过组织生活,经常与创联部的负责人和工作人员谈心、聊天。有一次,他曾向我尖锐地指出:“如果脱离作家,作协有可能变质,变成官气十足的衙门的现实危险。”
我记得,1996年夏天,迎来党的75周年生日之际,《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跨世纪大业与中国共产党——“七一”献辞》的社论。创联部党支部为了纪念党的生日,拟请一位老党员讲一讲党的历史、传统及党员在“跨世纪大业”中肩负的使命和责任。支部认为光年是最佳人选,“近水楼台先得月”,于是商定在光年寓所举行一次党日活动,请光年谈谈自己的战斗经历和对年轻党员的期望。那时,创联部主任是高洪波;我还没从书记处退下来,党的关系仍在创联部。7月5日那天上午,创联部的党员和几位非党工作人员陆续来到崇文门西河沿光年寓所。一间不算宽敞的客厅,顿时显得热气腾腾。光年还是坐在那张面对房门的单人沙发上,他面前的茶几上堆满了新收到的期刊和文友的赠书。右边墙上挂着画家罗工柳写的四个大字:“勤奋延年”。这是罗工柳题贺光年八十华诞的,光年把它当做座右铭。
了解、熟悉光年的朋友都知道,他是一个文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萦绕于怀的人,一向密切关注国际风云的变幻和国家、民族的命运和未来。他说自己“是一个少年时代起就养成习惯于遇事从政治上考虑的人”。在这次党日活动中,他很自然地也是从少年时代投身革命说起。他说:1925年“五卅”惨案在上海发生,反帝浪潮波及他的家乡湖北老河口。12岁就满怀热情地加入游行示威行列,在街头演讲,参加文艺演出。1927年加入共青团,在大革命失败后坚持地下斗争,1929年转为中共正式党员。他还谈起,在武汉,在上海,在晋西吕梁山,热血沸腾地从事抗日救亡戏剧活动,写下了歌曲《五月的鲜花》、组诗《黄河大合唱》。当他讲到这里,我们耳边立刻回响起“风在吼,马在啸,黄河在咆哮”气势磅礴、震撼人心的旋律。张光年历经艰难险阻,出生入死,几十年革命生涯中九次脱险的故事,确实令人感动。
光年用了一个多小时,简洁而又具体地谈完他的经历后,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一是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挫折、失败、危险,都要保持乐观,对我们的党、我们的民族要有信心;二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坚持说真话,说实话,不要随声附和,更不要说假话。在思想政治上行动上要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如果有时同党的决议意见不一致,在坚决执行的前提下,可以保留自己的意见。他的这席话,深深地刻印在我们的心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