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10多年,本市垃圾分类标准已变了四次,平均每两年多“变一次脸”:第一次,按照“有机垃圾”“无机垃圾”“有毒有害垃圾”标准分类;第二次,按照“干垃圾”“湿垃圾”“有害垃圾”标准分类;第三次,按照“废玻璃”“有害垃圾”“可燃垃圾”“可堆肥垃圾”和“其他垃圾”标准分类;第四次,更复杂,居住区按照“有害垃圾、玻璃、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四分类,企事业单位办公场所按照“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其他垃圾”三分类,公共场所按照“可回收物、其他垃圾”二分类……
对此,市政协学习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柴俊勇表示,政策出台前应经过科学论证,决策者要先“想清楚到底怎么分类”,“政策出台后,就应该一竿子管到底,持之以恒地推进。公众养成垃圾分类的生活习惯,不可能在短期内一蹴而就,需要长期日积月累。”他认为,如果相关政策频繁变动、折腾,会令广大受众感到困惑乃至反感。
市政协提案委副主任、致公党市委秘书长凤懋伦提出,调整后的垃圾分类标准,仍然过于复杂,在概念上容易使人产生歧义,导致市民不知道该怎么分,“除了专业人士,对于某些生活垃圾,普通市民很难判断它是‘干垃圾’还是‘可回收物’。政府部门在制定政策时应站在普通市民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他呼吁简化标准,方便市民分类投放。
上海试点干湿垃圾分类,至今已有3年多,在这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教训。市政协委员认为,垃圾分类标准一旦变动,会牵涉到很多事项,比如宣传内容的更新,垃圾投放设施、运输设备的调整,相关人员的变动,这些都需要投入大量财力物力。倘若匆忙推出政策难以操作,不仅浪费资源,还会损害政府的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