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民生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市政协委员认为:政策频繁变动令市民无所适从
~~~市政协委员认为:政策频繁变动令市民无所适从
~~~市政协委员认为:政策频繁变动令市民无所适从
~~~市政协委员认为:政策频繁变动令市民无所适从
~~~市政协委员认为:政策频繁变动令市民无所适从
     
2013年11月18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垃圾分类标准“变脸”太多
市政协委员认为:政策频繁变动令市民无所适从
刘子烨 江跃中
  本报讯 (通讯员 刘子烨 记者 江跃中)本月中旬,本市将召开《上海市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办法(草案)》立法听证会,据了解,《办法(草案)》确定了新的生活垃圾分类标准: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干垃圾四类。这意味着,12年来,申城的垃圾分类标准或将第五次“变脸”。对此,不少市民,包括政协委员纷纷“吐槽”:旧的标准还没习惯,咋又出来新的了?

  过去10多年,本市垃圾分类标准已变了四次,平均每两年多“变一次脸”:第一次,按照“有机垃圾”“无机垃圾”“有毒有害垃圾”标准分类;第二次,按照“干垃圾”“湿垃圾”“有害垃圾”标准分类;第三次,按照“废玻璃”“有害垃圾”“可燃垃圾”“可堆肥垃圾”和“其他垃圾”标准分类;第四次,更复杂,居住区按照“有害垃圾、玻璃、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四分类,企事业单位办公场所按照“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其他垃圾”三分类,公共场所按照“可回收物、其他垃圾”二分类……

  对此,市政协学习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柴俊勇表示,政策出台前应经过科学论证,决策者要先“想清楚到底怎么分类”,“政策出台后,就应该一竿子管到底,持之以恒地推进。公众养成垃圾分类的生活习惯,不可能在短期内一蹴而就,需要长期日积月累。”他认为,如果相关政策频繁变动、折腾,会令广大受众感到困惑乃至反感。

  市政协提案委副主任、致公党市委秘书长凤懋伦提出,调整后的垃圾分类标准,仍然过于复杂,在概念上容易使人产生歧义,导致市民不知道该怎么分,“除了专业人士,对于某些生活垃圾,普通市民很难判断它是‘干垃圾’还是‘可回收物’。政府部门在制定政策时应站在普通市民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他呼吁简化标准,方便市民分类投放。

  上海试点干湿垃圾分类,至今已有3年多,在这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教训。市政协委员认为,垃圾分类标准一旦变动,会牵涉到很多事项,比如宣传内容的更新,垃圾投放设施、运输设备的调整,相关人员的变动,这些都需要投入大量财力物力。倘若匆忙推出政策难以操作,不仅浪费资源,还会损害政府的公信力。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评论·随笔
   第A04版: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民生解读
   第A05版: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民生解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文娱新闻
   第A09版:文娱新闻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早间点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体育新闻
   第A14版:体育新闻
   第A15版:专版
   第A16版:财经新闻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养生/康健园
   第B03版:广告
   第B04版:康复/康健园
   第B05版:康健园/保健
   第B06版:心理·调查/康健园
   第B07版:康健园/心理·人际
   第B08版:幸福之门/专版
   第B09版:运动汇
   第B10版:体坛轶事/运动汇
   第B11版:运动汇/域外传真
   第B12版:热点聚焦/运动汇
   第B13版:运动汇/一线调查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夜光杯
   第B16版:阅读/连载
鲜嫩春笋抢了冬笋风头
垃圾分类标准“变脸”太多
818路投放“三开门”
轨交16号线运营演练
好消息!5折冬虫夏草再次到沪!
新民晚报民生新闻A06垃圾分类标准“变脸”太多 2013-11-18 2 2013年11月18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