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8: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11月28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写在高汾阿姨远行时刻
钱江
  钱江

  宝林打来电话,告诉说他的岳母、我尊敬的高汾阿姨于20日下午在医院辞世,享年93岁。毫无迟疑,我告诉宝林,11月28日在八宝山举行送别仪式,我要走向她身边,致以最后的敬礼!

  一位纯真的新闻人告别她挚爱的世界了。高汾阿姨是我父亲钱辛波的挚友,在我刚刚踏上新闻之路的30年前,父亲向我描绘,时光再向前推至20世纪40年代中期的山城重庆,年轻的《新民报》女记者高汾疾步奔走在波浪般起伏的重庆坡道上,“玉树临风”,“落笔如神”。

  于是,父亲将我领到刚刚从《经济日报》离休,又要转战《新民晚报》的高汾阿姨面前,要她带我一程。由此,在两年时光里,我作为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生,在高汾阿姨麾下,作为特约记者为《新民晚报》采写京城新闻。而高汾阿姨则以六旬之龄,主持晚报在京采访和约稿编务,从容调度,不倦工作再加上热情催促,将稿件源源不断地向上海输送。

  我从往日照片上惊艳于青年时代高汾阿姨的美丽,更从日常新闻采编事务中感受她对新闻的热爱。

  准确地说,她的家成了《新民晚报》办事处,老伴高集叔叔的书房即被占领,来稿来信在书桌上堆得高高,电话接二连三。在初创的日子,我每次到她家中,大部分时间她都在接听或打出电话。那段时间,她几乎天天通电话、发传真和束纫秋、冯英子、沈毓刚等几位老总联系,或是和副刊编辑严建平及文化新闻部的编辑、记者李坚、武璀、唐宁等联系。前者,是她熟悉的老朋友,后者则是年轻一辈。高汾阿姨的语言永远自谦而亲切,她的朋友也由此跨越了年龄的间隔。

  在这段时期,高汾阿姨指挥我写稿,她自己也跑出去采写稿件。在80年代后期,她在北京采访过的文艺界人士有刘海粟、李可染、白杨、秦怡、于是之、黄永玉、萧乾、潘虹、刘晓庆、马兰、六小龄童、吴天明、张艺谋、李淑贤、陈道明、琼瑶等几十位,涵盖面非常广阔,这对出色的年轻记者也非易事。而她已由六旬之龄进入七旬!不仅如此,那时高集叔叔刚从人民日报海外版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又被返聘,依然忙碌,但不时被夫人拉住帮忙看稿。高汾阿姨写的较长稿件,总是让他看过,“终审”之后就放心发出了。

  高汾阿姨是一个传奇新闻人。她生于1920年,18岁在广州加入夏衍领导的《救亡日报》,同年加入中共。后来她到重庆《新民报》当记者,和著名记者浦熙修并称为《新民报》的出色女记者。新中国成立后,她转入《大公报》(今《经济日报》前身),1957年进入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学习,和我父亲是同班同学,结果一起遭受了“反右”风暴,同遭厄运。她被送往“北大荒”劳动,以她瘦弱的身材,竟然经受住了那里九死一生的磨难,终于回到北京。

  由于这番磨砺,高汾阿姨的新闻生涯中断过很久。进入21世纪,宝林收集资料撰写高集高汾传记,经过统计发现,高汾50多年新闻生涯,写过、约写过上千篇消息、通讯、散文、随笔和评论。因为中断新闻工作20多年,前后两个阶段稿件数量大致相当,而后一半中的大半,是她重返《新民晚报》之后的成绩。

  转瞬之间,我从事新闻工作也有30余年了,行迹遍及江南塞北,结识了无数同行,我敢肯定地说,高汾阿姨是我熟悉的最敬业、新闻经历最长的前辈之一,她为《新民晚报》约组文稿直到年届九旬的时候。

  即便九旬高龄,她的思维始终是清晰的,而且坚持独立支撑着步行。我们有时会在大院里相遇。只要迎面见到,她总会拉住我说一会儿话。有一次她回忆说,当年奔走雾重庆的记者,在岁月里凋零,如今只有她自己了。当年青春岁月,他们投身新闻事业,追求自由民主、科学和法治。现在,这个追求要由年轻一代薪火相传。

  此时北京落叶纷纷之际,一代新闻老兵凋零,我黯然神伤。不过我知道,高汾阿姨他们这代人播下的种子已经落地,在春天里是一定抽芽的。

  2013年11月2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广告
   第A07版:焦点
   第A08版:综合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科教卫新闻
   第A11版:民生新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法治新闻
   第A14版:法治新闻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文娱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财经新闻
   第A25版:财经新闻
   第A26版:市场之窗
   第A27版:市场之窗/资讯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连载
   第A31版:阅读
   第A32版:广告
   第B01版:军界瞭望
   第B02版:人物/军界瞭望
   第B03版:军界瞭望/战例
   第B04版:兵器/军界瞭望
   第B05版:新民环球
   第B06版:博览/新民环球
   第B07版:新民环球/论坛
   第B08版:社会/新民环球
   第B09版:新民楼市
   第B10版:新民楼市/地产资讯
   第B11版:新民楼市/广告
   第B12版:新民楼市/地产资讯
   第B13版:新民楼市/地产资讯
   第B14版:新民楼市/地产资讯
   第B15版:新民楼市/广告
   第B16版:新民楼市/地产资讯
   第B17版:新民楼市/地产资讯
   第B18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19版:新民楼市/广告
   第B20版:广告/新民楼市
   第B21版:新民楼市/广告
   第B22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23版:新民楼市/地产资讯
   第B24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写在高汾阿姨远行时刻
前度“俞”郎今重来
把“枪”交给业主
冬日忆乡(油画)
吃饭的规矩
科普应面向全社会
新民晚报夜光杯A28写在高汾阿姨远行时刻 2013-11-28 2 2013年11月28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