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说,中国纪录片市场与电视剧相比,还处于起步阶段。前不久,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发布了《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生产纪录片约1.1万多小时,市场总收入增幅为128%。不过,高增幅的背后却难掩纪录片发展之困。纪录片的公众认知度仍处于较低水平。课题组在北上广三大城市的调查数据显示,竟有48%的公众不知道纪录片,28.3%的公众近半年内没看过纪录片,只有6.9%的受访者半年里看过10次以上。北京、上海、广州作为中国一线城市尚且如此,边远省区的观众更不知道纪录片为何物了。
中国纪录片尚处于边缘化的状态是不争的事实。要不是一部《舌尖上的中国2》在央视热播,平均收视率达1.7%,其第6期《秘境》竟达2.01%,赶超黄金档电视剧。如果没有这部引起社会广泛话题的热播纪录片,恐怕有更多观众不知道纪录片了。因此,京沪纪实频道接连上星,虽然对纪录片有推动作用,但依然任重而道远,它使人听到了纪录片春的消息,但离万紫千红的烂漫春天还十分遥远。一部《舌尖上的中国》,远不能改变纪录片是小众产品这一现实。
这一点,其实可以从目前34家上星卫视对待纪录片的冷漠态度即可从中窥视一斑。除了目前播出时段不尽如人意外,播出的纪录片质量也参差不齐,有的卫视竟拿明星生活、娱乐内容等专题片来充数,拿一些老掉牙的陈旧纪录片进行重播更是难计其数。电视台常常被收视率牵着鼻子走,目前是电视新闻、电视剧、娱乐综艺“三分天下”,纪录片还在夹缝中求生存,要真正冲出“冷宫”迎来春天,关键要有更多像《舌尖上的中国》这样的好作品来吸引观众,并吸引社会资金、人才队伍向纪录片领域汇集。本报记者 俞亮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