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迈伦·斯科尔斯,斯坦福大学商学院Frank E.Buck金融学荣誉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布莱克-斯科尔斯公式期权定价模型的共同提出者。斯科尔斯现任Janus Capital Group的首席投资策略师。
斯科尔斯的学术研究主要着眼于理解不确定性对资产和期权定价的影响。同时,他还研究税收对资产价格和激励的影响。斯科尔斯教授与哈佛大学Robert C. Merton教授因提出“衍生品定价新方法”一同被授予199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采访印象
西方有谚语:好奇害死猫。居里夫人则说,好奇心是学习者的第一美德。站在时间的天平上,好奇是什么?
刚下过雨的上午,气压有些低,在复旦大学校区一家酒店的顶层,听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伦·斯科尔斯侃侃而谈,聊好奇心,讲治学、论中国经济……一个多小时,他说得精彩,肢体语言更是丰富。从第一分钟开始,斯科尔斯像一个指挥家,手臂上下左右挥舞。
“我从加尼福尼亚来,然后去北京,后飞到韩国,然后再飞来上海,我还得去杭州、南京。”接着他还要赶去坐高铁。所以,斯科尔斯在采访中会不时看手表,随后加快语速,像似要把这一生的经历都浓缩在60分钟内。
中国在这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字典里并不陌生,如今的斯科尔斯常来中国“串门”。日前,他出现在今年的“上海论坛”上。
中国加入WTO后大力促进出口和基础设施的发展,同时中小企业的发展非常迅猛,中小企业成为经济发展重要支柱,是一个重要的引擎。“未来,出口导向型经济会下滑,现在我们要鼓励消费型经济的出现,因此需要提升基础设施的质量,同时需要提升劳动者的收入。”斯科尔斯说,随着工资不断提高,其他国家可能在人力资源和人力产品方面更有竞争优势。中国在价值链往上运动的同时,中小企业恐怕要在生产成本方面不断提升,以便在创新和新技术方面有所突破,而不是仅仅在劳动力成本上“打转转”。
保持好奇心 失败是有趣的
诺贝尔经济学奖是怎样“炼成”的?
“小时候,母亲常对我说,‘出去玩吧,现在是早上9时,晚上6时回来吃晚饭。但要保持好奇心。就这样,我一个人出去学习。”斯科尔斯说。
好奇才会去尝试新事物。“让我成长、学习的是拥有自主的能力,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不是家长希望我做的。父母从来不对我说:‘不要担心。你失败了,但你很聪明。或者不要担心,不是你的错,怪别人。”斯科尔斯回忆父母的教育:“他们会问,你从刚刚发生的这件事中学到什么了吗?”
在这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眼里,失败是有趣的。“当你失败,你可以学到东西。并不是说‘我很成功,我绝不冒任何险’。如果父母总在保护我们,是不可能成功的,因为你没有学习,没有成长。可能你会看书,你会学习,但你永远都不会有好奇心。尤其是,你不带着好奇心去深入某件事,难成大器。”
高中时,斯科尔斯就已经买卖股票,做投资。这在当时的学生中间是不可想象的。“我出生在加拿大北部的一个地方。那里的人有很多金便士,总有些人投机买卖股票。我为之着迷,开始思考真正经济学上的价值是什么。我从观察他们的行为来部分地了解经济学。”
“有目标就必须去尝试,达成目标。如果你只去尝试会成功的事物,你的目标不会太多;如果你尝试后又失败了,你可以说,失败给我经验,便于我去完成目标。即使失败的经验并没有给我们太多信息,那也无关紧要”。斯科尔斯说,经济是这样,要创新,要有创建,经济学家需要在不确定性中完成目标。
越学越聪明 “窃取”般地学习
斯坦福大学商学院Frank E.Buck金融学荣誉教授、芝加哥大学Edward Eagle Brown金融学教授、胡佛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麻省理工学院斯隆商学院的金融学教授。斯科尔斯的一生和老师这个词密不可分。
“我们是老师,是生产者。问题是,‘消费者’学生想要学。学生有自己学习的方式,如果我们能做到个性化教学,就拥有能够改变他们想法的灵活性,往不同方向发展。如果我们能做到远程教育,就能在全球范围拥有更多包容性社会,增加智力的价值,增加人们学习的能力。”很多人都相信,智力是生而被赋予的,但斯科尔斯并不这么认为。“一个人的智力是随着时间而增长的。”
“你越是学,就变得越聪明。学得更多,更加聪明。”斯科尔斯说,每个人口袋里的手机就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组织起来的学习活动,没有老师,什么都没有,就一部手机。只是,问题是,我们怎么使用互联网。
斯科尔斯常常会告诉自己的学生,最好的学习模式之一是:“跟着最优秀的人做事,包括从你的老师、同学那儿学到一切你可以学到的,那就是你生活的模式,成长始终在学习,‘窃取’般地学习,获取信息。”
斯科尔斯读过数学,在麦克马斯特大学毕业后,又去了芝加哥大学攻读MBA学位,追随著名经济学家乔治·斯蒂格勒,1968年获芝加哥大学商学院金融学博士学位。“和优秀的人学习的前提是,你也得成为最好的一批人。如果你不是最好的,就会被踢出。”
个性化鞋子 理念必须创新
斯科尔斯年轻时,生活在加拿大北部,母亲在当地商店工作。那会儿,矿工来买鞋只有一个尺码,所有矿工只有一种选择。“那些脚小的矿工,就得在靴子里塞袜子,然后穿进去上班。脚大的就不能工作。”斯科尔斯笑着说,他们把脚塞进去会很痛。
后来,制鞋的地方有了“创新”,缝了很多尺码的靴子,这就是“个性化”。大事变小,变细,就能个性化。“在科技领域发生的创新,不论在中国、美国、欧洲还是日本,我们都会基于这样一种理念,我们怎么创建一个反馈体系,创建一种高效的习得机制,缩减测试用时间。”
斯科尔斯是个科技粉,对于人类未来十年,他如何观察?“我们会看到在科技领域人们的意识在变,有更多选择。所以,更多的个性,更多的可选性。”斯科尔斯认为,互联网下一步是从以产品为中心转变为以顾客为中心。“产品将由消费者来决定,他们想要什么样的商品,不是商家来决定。”
“我们将会看到,通过使用科技、机器人、创新取得巨大的突破,正在一步步以滚雪球的方式推进。现在有3D打印,你可以在电脑上形成三维图像打印原型。打印好后,顾客觉得不满意,就会改变原形。重新设计后,再打印一次。”斯科尔斯说,这样一来做事速度、测试环节和花费都被缩减,而且更灵活。
斯科尔斯认为,未来5到10年,人类能够对自己身体的“扫描”,如果某个部分需要“替换”,25年或者更长一点时间,就可以通过3D打印机“拷贝”需要替换的身体“部件”,而且完全就是需要的规格。
“现在的3D打印设备可以生产飞机翼,可以让它们更轻、更牢固。在医疗方式上,远程医疗最高效的使用高科技。怎么使用太阳能,通过能源和传感器更高效地利用事物。这些都会实现。”斯科尔斯坚信。
不过,斯科尔斯提出,现在的问题是,将来机器代替了人力,人做什么? 这是斯科尔斯思考的一个现实问题,也是哲学问题。
中国式发展 创新要有突破
中国在这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字典里并不陌生。如今的斯科尔斯常来中国“串门”,深入了解这个东方国家。
斯科尔斯说,随着工资不断提高,其他国家可能在人力资源和人力产品方面更有竞争优势。中国在价值链往上运动同时,中小企业恐怕要在生产成本方面不断提升,以便在创新和新技术方面有所突破,而不是仅仅在劳动力成本上“打转转”。
“人民币国际化已经不断地松绑,中国会逐步转到消费型的经济体。”斯科尔斯认为,中国不可能只靠自己的生产满足内部消费需求,随着中国中产阶级不断地增长,中国需要进口更多的东西,包括食品、医药、教育。
“所有在中国可能出现的稀缺资源都要进口,所以这种国际化的合作,或者说人民币国际化将成为不可避免的道路。”中国需要通过货币国际化实现进口和出口效率提升,帮助中国快速地获得技术。
在此过程中,效率是一个关键词。“我研究这个世界,其中一个要素是人口变动。人口变动对于我们的社会有什么影响?像教育、可持续性、老龄化、基础设施都十分重要。现在,50%的人生活在城市当中,在未来30多年的时间里,75%的人会生活在城市。对于基础设施意味着什么?” 斯科尔斯说,1910年,全世界不到三分之一的人生活在城市里,这对市场有什么影响?另外还要考虑到技术的进步、资源的稀缺性。“技术的革命对资源的稀缺性有帮助。世界各国政府都会积极的推动改变、发展以及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