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中国艺术军团走向莱茵—鲁尔,我的心里十分快慰。向来,我们都对达·芬奇、梵高、毕加索顶礼膜拜,中国当代艺术在欧洲早几年还不被看好。而今,居然这么大规模走入以音乐、艺术和哲学闻名于世的德国,是件大好事。
关键是,这次百人规模、数百件各种艺术门类的作品,还是民间组织运作最后成行的。民间运作,迥然异于官方,面临的问题很多,比如资金、比如吸引观众等等,没人出资,就买不起飞机票;没有观众来,就没有了门票收入。而今,“中国8”通过民间运作且如期举办,就成功了一半,下一步就是要谋划“可持续”了,能够不断吸引观众才是真正的成功。如果效果理想,这种艺术运营模式就会被不断复制;不像官方的,往往是一次性消费,难以可持续。
还有,这是一次当代艺术门类最全的中国作品海外展,能够较为全面的展示中国艺术的风采。利用杜伊斯堡内港老建筑设馆的MKM库珀斯米尔勒当代艺术博物馆,重点收藏1945年以后的绘画作品,常年展出乔治·巴塞利兹、约瑟夫·博伊斯、K.O.格茨、安塞姆·基弗、马库斯·吕佩尔茨、格哈德·里希特、伯纳德·舒尔茨和弗雷德·提勒等等大师的杰出作品,这些作品深深地影响并引领着德国艺术的发展。这次“中国8”展览中,该馆将展出中国丁乙、严培明、曾梵志、张恩利、张晓刚等10名艺术家的作品。“对于这些蜚声国内外的著名艺术家,我们也已经关注了20多年。”该馆馆长斯迈林说。勒姆布鲁克是一位跨界艺术家,以他名字命名的博物馆这次展出的作品包括是方力钧的薄如蝉翼的陶瓷雕塑系列,还展出钢制假山石、人像雕塑,一共13位中国艺术家,门票不菲,5到8欧。
展览将助推老工业基地的转型。据我所知,本次展览是鲁尔地区决心从工业转向艺术区的一次大战役。遍布莱茵—鲁尔的近4600平方公里地域上分布着科隆、埃森、多特蒙德、杜塞尔多夫、杜伊斯堡、哈根等大大小小城市30余座。要转型,首先就要点化旧建筑,“与旧维新”地改造完善很多的文化设施,变着法子吸引人气,于是“中国8”就成为这个夏天(5-9月是该地区旅游黄金期)的又一卖点——以艺术的名义。
鲁尔,原本也是煤污染的重灾区,现在艺术、文化让它变成了文质彬彬的绅士,业内甚至称它在全球文化艺术领域都享有独一无二地位。从欧洲文化年“鲁尔2010”开始,莱茵—鲁尔区作为新艺术与文化景观区风头正劲,模样正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