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由:凭空多出一女儿
景先生与柳女士的姻缘在2011年走到了尽头,两人在离婚协议书上载明“婚后无子女”。之后,景先生再婚,再婚妻子怀孕,他在计划生育办公室咨询时,发现在自己前段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居然还有一个于2009年出生的女儿,而在女孩出生医学证明“父亲”一栏中,填写的正是自己的名字。由于离婚前与前妻已分居多年,他并不知道当时还有这样一个孩子,询问之下,柳女士告诉景先生,亲生父亲不是他。于是,今年6月,景先生来到闸北区法院起诉,要求确认自己与女孩之间无亲子关系。
然而,小女孩已经6周岁,生性聪颖,柳女士担心如果带女儿去司法鉴定中心与景先生一起进行亲子鉴定,会对女儿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因此不同意亲子鉴定。这让景先生着急了,他认为,再婚妻子已经临近预产期,如果不尽快确定与小女孩之间无亲子关系,将会给自己及其再婚家庭带来一定的影响。
探索:“父女”分开鉴定
传统亲子鉴定模式需要鉴定双方同时到场,共同拍照鉴定,这种模式的弊端在于让孩子直面残酷事实。“传统亲子鉴定方式,并不能很好地隐瞒孩子,因为孩子是非常敏感的。”少年庭庭长杜鸣告诉记者,“孩子脆弱的身心也无法承受因成人的过错所带来的复杂亲缘关系,这不利于他们的成长。”
为维护双方当事人合法权益,同时避免未成年人身心遭受伤害,少年庭经研究决定,突破传统亲子鉴定模式,选择既能避免父亲与孩子直接接触,同时又能公正客观地进行亲子鉴定的方式,即让父亲与孩子分别前往不同的医疗机构和鉴定场所,进行血液采样鉴定。
然而,本市鉴定机构并无这样操作的先例,少年庭走访了多家鉴定机构和医疗机构,多次遭到婉言谢绝。通过不断努力,在多方联系医院、鉴定机构的情况下,终于取得相关单位的理解和支持,与一家口腔医院和某司法鉴定中心达成合作。
创举:成功让孩子不知情
景先生与女孩分别前往不同鉴定场所进行亲子鉴定。孩子在其母亲的陪同下,以口腔检查为由,至口腔医院采集血液样本。当时正值7月,天气炎热,为避免血液发生质变,法医和少年庭的李群法官在女孩采集血样后,立即将血液样本送至司法鉴定中心,并安排景先生采集口腔细胞,进行基因匹配,最终得出排除景先生为女孩生物学父亲的鉴定结论。
整个过程中,女孩只以为是母亲带她去检查牙齿,轻松而愉悦地完成了检查任务。亲子鉴定程序的完成,既让不知情的孩子得到保护,又维护了景先生的合法权益,为审判的顺利推进奠定了良好基础。最后原被告双方达成调解协议,确认景先生与女孩无亲子关系。“真是谢谢法官了……”景先生与柳女士均为少年庭法官的负责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所感动。
本报记者 江跃中 通讯员 王俊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