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顺着同一条山道走出来
历史往往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有时被认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刻,却被岁月轻而易举地就抹去冲掉,连一丝一缕的痕迹都没留下;有时我们没有在意,历史却提示这是伟大的时刻,时代在那里出现拐点,发生了上行。
这一刻,在中国快递史上有着重要意义,随着中通快递的成立,“三通一达”全部出线。它不仅改变了中国民营快递的格局,而且速度在中国快递界也是首屈一指的。
赖梅松的目光不仅充满激情与期待,甚至还有一种挑战。这位32岁的年轻人穿着一双已很少见到的布鞋,长得敦敦实实,留着寸头,皮肤微黑,说话声不高,却丁是丁,卯是卯。
他跟上海滩那几家有点实力的民营快递老板——申通的陈德军、韵达的聂腾云、圆通的喻渭蛟、汇通的徐建荣都来自一个县——浙江桐庐。他们这些农民是从同一个山沟沟,顺着同一条山道走出来的,不仅走进城市,也走进同一行当。
那年头,有实力的人是不做快递的,陈德军和喻渭蛟过去是木匠,最初的想法是投身于装修行当,没想到在那条河沟里苦苦挣扎了好几年,不仅没赚到钱,还债台高筑,走投无路时,做了没合法身份的“黑快递”。他们麾下的员工大都是“三无”(一无资金,二无专长,三无出路)农民,他们有着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传闻往往不是空穴来风,尽管随便抓起来拧拧,或多或少总能拧出水分,将那滋润而饱满的传闻瞬间变回抽缩、枯萎和干瘪。传闻中投资2000万元做快递的老板就是赖梅松和站在他身边的三位合伙人,其中的两位是他的同学和发小——赖建法和商学兵,另一位则是多年的客户,现已成为挚友的浙江均碧古建筑工程公司董事长邱飞翔,实际投资远没传闻那么多,仅50万元,是传闻的1/40。他们兄弟四人各占1/4股份。
这点儿投资对身价700多万元的赖梅松而言不过是试试水,不,是试试剑。你假若不将别人视为竞争对手,你就无法知道对方的实力,也不清楚自己有多大能量。让他充满信心的是“别人能做好,我也能做好”,与其说他挑战的是对手,还不如说他挑战的是自己。
50万元投资,花几万买辆金杯面包车,以1.8万元的租金租下四个房间:一楼两间,一间做营运网管,一间做客服;二楼两间,一间做董事长与总经理办公室,里边摆两张办公桌,赖梅松白天在那儿办公,晚上两张桌一并就是他的床;一间做财务室。简陋,自然是简陋得不能再简陋了,这无法与他在杭州木材市场的5000平方米场地相比。他没有破釜沉舟,还给自己留条退路,也许试过后发现这不是自己的菜,或不是自己想要的,也就像徐志摩说的“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返回杭州木材市场,继续做他的木材生意。
就是50万元的投资,在桐庐快递圈中也是前所未有的。中国民营快递起始于1993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的第二年,改革开放的油门被这位总设计师一脚踩到底,这个古老的、习惯于四平八稳的民族重视起了速度,将速度提升到了机遇、财富和生命的位置。
新成立的公司像原子弹蘑菇云似的发展,北京市的营业执照发光了,不得不从天津紧急调进一万张;深圳国际贸易中心大厦一层25个房间,挤进20多家公司,甚至一张写字台就是一家公司;浙江的民营公司突破了150多万户,外贸公司占相当数量。杭州的外贸出口要到上海办理出关手续,想不误出关就必须在次日将报关单递交上海海关。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报关单可以通过特快专递寄送,当时中国的快递仅有一家,即国家邮政的EMS,EMS的特快专递充其量只能称为“专递”,称不上“特快”,从杭州到上海要隔日达,寄出的第三天上海那边才能收到。快递指望不上,外贸公司只得派人送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