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率参照一篮子货币保持稳定
汇率的波动成为关注的焦点,牵一发而动全身。用一句话概括丁爽对人民币汇率今年走势的判断:中间低两头高,年底时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的汇率会保持稳定,对美元的贬值幅度不会超过5%。
“汇率动荡去年8月第一次发生。今年初大家又有些信心不足,觉得中国要采用贬值的策略。”丁爽说,身在外资银行,从客户反应中看到离岸市场情绪低落,人民银行则显得乐观。“但是,我觉得市场并不一定完全正确,没有看到中国的汇率体制经历了一个变化:参照一篮子货币。”
这个目标喊了十年,今年初以来,央行和外管局真正在践行。他提醒大家注意,央行的提法是“更加参照”而不是“盯住”一篮子货币,意味着有弹性。“现在的水平,我觉得是央行认为参照一篮子货币短期均衡水平。人民币汇率指数在100左右,与2015年年初持平。2016年很可能人民币汇率指数在100上下小幅波动,年底不会低于100。因为央行要显示人民币是一个稳定的货币。说不准相对一篮子货币有个1%的升值,这是最理想状态。”
一方面币值稳定,一方面继续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人民币随美元的强弱而变化。美元强,人民币就弱,美元弱,人民币就强。这样才能对一篮子货币保持稳定。
丁爽继续解读说,人民银行提到汇率时,重点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照一篮子货币、双向波动、有弹性。这些话有深刻意义。
“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强调实体经济的真实需求,反映出把投机套利的需求不作为考虑的因素,真实的需求应该是贸易和投资的需求。中国的货币经受较大的贬值压力,为什么?中国的贸易顺差这么大,干嘛要贬值?人民银行经常引用一句话:中国的基本面不支持大幅贬值。中国2015年的贸易顺差是创纪录的,接近6000亿美元,放在任何一个国家应该是货币升值而非贬值。贬值主要是信心问题,造成资本外流。虽然贸易账户很强,但资本账户外流幅度很大。
他分析,一方面中国要开放资本市场,一方面不愿意满足非真实的外汇需求,接下去会加大对非真实外汇需求的控制。为了加入SDR,中国2015年资本账户开放的步伐是非常快的。2016年估计会放慢脚步。他认为,2016年中国还会有很大贸易顺差,资本账户的流出受到一定控制,最终能保持对一篮子货币相对稳定。“外汇储备现在大约3.3万亿美元,我们测算3万亿美元是合理需要的水平。”他观察发现,很大一部分资本外流是企业归还外债或者累积外汇资产。这让企业资产负债表更加平衡。
美国经济扩张期已过了最高峰
“坏消息是中国经济不好,好消息是其他国家也很差。”他表示,特别是金砖国家中也就中国表现还好。
丁爽对美国经济走势的判断,跟市场观点有较大差异。市场偏乐观,认为美国经济今年增长2.5%左右,加息3-4次。他则提出,美国经济扩张期已经过了最高峰,从历史过程看,它此次扩张期超过了70个月,以往平均60个月左右,后劲不足。加上世界其他地区经济不景气,美元很强出口就受到了很大影响。另外近期因为石油价格低迷,页岩气生产受挫。所以,渣打预计今年美国只加息一次,在一季度。“当其他央行都在宽松,美国大幅紧缩可能性不大,这样会拖累自己帮助全世界。”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人民币在二季度前会走弱,下半年有小幅反弹。“如果我是决策者的话,不会让人民币对美元在一年之内贬值超过5%。”他表示,市场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正在观察人民币是否会参照一篮子货币。中国汇率管理要稳定预期,从基本面来说有能力做到,但要防止政策方面的失误。
他预测,年底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在岸人民币会在6.5-6.6,离岸的会弱一点。差价将长期存在。参照一篮子货币的汇率体制要让市场接受,需要经过真正的考验。央行在实际操作中要保证新体制的公信力,过3-6个月市场就真正相信了,对预期起到稳定作用。现在大家心里没底,一旦真正执行,言行一致,迟早市场会接受。
对此他显得有信心。如果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汇率保持稳定,对中国的出口会有促进作用。市场对中国的出口现状过于悲观。其实从全球角度看,中国出口的负增长比美国、欧盟、日本等的出口负增长要好很多。总体来说,中国出口竞争力还是很强,出口的市场份额仍在增加。在升值状况下,市场份额还在小幅增加,那么现在停止升值后,对中国的GDP有正面拉动作用。
政策发力中国经济增速能实现6.5%
中国实体经济的探底之路到底走到了哪一步?有没有市场情绪反映的那么悲观?
“实体经济走势从去年11月以来出现企稳,有不少指标出现好转:去年11月对15个同步指标、7个领先指标的监测发现,15个同步指标中10个出现改善,7个领先指标中5个改善。”但丁爽也指出,这更主要是政策作用的结果,并非完全依靠经济自主性增长。去年货币增长比较快,对经济有推动作用,虽然大家知道政策推动的边际效应在递减,但毕竟有效用。在政策支持下,经济有所企稳。
他预测,2016年中国的GDP增长目标应该在6.5以上,6.5是底线。政策支持主要来自财政政策,预算赤字占GDP的比重应该首次超过3%。货币数据显示,财政存款去年最后一个月下降非常快,说明在用力花钱。今年做好了各种准备,财政政策的确还有发力空间。中国政府广义债务水平占GDP60%-70%,狭义概念上则低于60%,地方和中央政府的资产还是比较多的,与其让公司部门再加杠杆,不如让政府部门加杠杆更透明。
今年,财政政策会发挥主要作用。他用数据说明自己的论点:2015年执行的是积极的货币政策加稳健的财政政策,信贷增长很快,远远超过12%的广义货币增长,全年达13.3%。财政政策去年实际上偏中性,货币政策偏扩张。2016年很可能真正出现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体现在真正将广义货币增长控制在12%左右。主要原因是中央担心杠杆的继续大幅上升。2015年社会融资总额下降,但存量增长接近12%,远高于名义GDP6%-7%的增长。
他总结说,预计“十三五”的第一年GDP可能达到6.8,高于6.5,留有余地。增长的一小部分来自进出口,主要来自消费,积极因素是就业相对稳定,工资增长高于GDP。另外一个因素是全面二孩政策今年效用显现,由于年龄的压力,一批人会赶着生育二孩。投资方面,一部分通过政策支持进行。关键是房地产投资能否稳住。“总体来说,GDP增长企稳,但年度间会有起伏。去年二季度股票市场对GDP拉动力度大,所以今年二季度会弱一点。没有政策支持,经济实际增速接近6%水平。政策支持下,能够达到6.5%之上。”
股市应该让市场自身发现价值
开年以来的股市让人揪心,昔日“提款机”沦为“无底洞”。为什么会跌得如此重,底在何方?
丁爽认为,近期股市的动荡并非反映了实体经济的进一步恶化。“我的看法,这是股市价值的继续调整。”他说,这个调整去年由于政府的干预被打断了。在政府干预慢慢撤出之后,调整最终不可避免。整体来看,最终股市还得依赖实体经济。如果盈利还没有上升,股市的上涨是缺乏基础的。
当然,中国股市并非铁板一块。虽然经济下滑到现在的速度,但是中国经济的增速在主要经济体里面还是最高的。“在日益分化的经济中,肯定会有很多部门的增长率远低于GDP增速,同时意味着有另一些部门的增速远高于平均。所以就股市来说,今后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光买指数的做法行不通了。究竟买什么品种,要分辨它代表新兴的、更有希望的行业还是一个没落的行业。”他说,挑选的能力以后会越来越重要,股市并非是没有机会了。因为中国依然保持高增长率,当中肯定存在很多机会。如果政府真的慢慢减少干预,让市场自己发现价值,很多企业的价值会显现出来。
而有些上市公司在股市大幅调整之后,价值可能已经存在低估。在记者的追问下,他说:“我不是股市的专家,个人判断跌破3000点价值逐渐开始显现,至少可以在里面找到有价值的公司股票。”
至于楼市,去年一线城市的房地产价格涨幅明显,二三线城市则走势低迷。比如香港的“邻居”深圳,房价的追赶速度惊人。他分析说,这主要是投资者对资产配置的一种选择结果。一线城市的房产在多数人看来不大会下跌,人口在不断移入。由于股市不景气,而国内流动性充裕,一部分资金进入债市,一部分涌入楼市。贬值的预期又促使一部分投资者购入外汇,另一部分人买房。如果从房价收入比以及房价租金比看,房价早已超出了传统认定的合理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