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与公众见面
精算师是由保险公司雇佣的数学专业人员,从事保险费、赔付准备金、分红、保险额、退休金、年金的计算,他们被称为“钻石领”一族,在我国尚属“稀缺资源”。“目前,国内取得精算师资格的人员约为1000人。”上海财经大学精算保险中心主任谢志刚教授介绍道,国内精算师行业起步较晚,目前多数在保险业工作,而随着世界保险巨头在中国开拓市场及国内企业需求,预测未来5到10年内,中国精算师的市场需求缺口在4000-5000人左右。尽管考精算师的中国学生越来越多,但每年考出资格证的只有“个位数”,而且从初级精算师到有经验人才,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
主办方相关人士说,人们对精算师这一职业有所耳闻,但谈及精算职业的起源,何时传入中国,上海在新中国精算职业的发展过程中有何作用,精算师究竟与市民生活有何联系等一系列问题,恐怕知者寥寥。此次展览,就是希望促进社会公众对精算师职业的认知,进一步推动上海精算师职业队伍建设,使之更好地服务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解读前世今生
本次展览分为“缘起·筚路蓝缕”、“奋进·新的征程”、“创新·硕果累累”和“憧憬·继往开来”四大板块,回溯了从18世纪中叶世界上第一位精算师在英国出现,到1910年代后期华安合群保寿公司的周大纶晋升首位华人精算师,再到1920年代末陈思度、陶声汉、李守坤等一批“海归”精算人才助力民族保险业发展等难忘的精算史事;记录了从1982年陶声汉编撰的《人寿保险数学浅释讲稿》拉开新中国精算教育的序幕,到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沪上高校的精算教育欣欣向荣、桃李芬芳,上海精算界走出一条产学研协同并举的创新之路、结出累累硕果的精彩瞬间。而与此同时,友邦保险、中宏人寿、美亚产险、三星产险、韬睿惠悦等各大保险公司和保险咨询机构,也提供了精算团队的“全家福”,彰显了上海精算界充满活力、团结一心的群体。
“就是这本《人寿保险数学浅释讲稿》,当年,爸爸一边教学生一边写了这本书。”昨天,精算大师陶声汉的80岁女儿陶乃绵来到展览现场,看着其父亲的书稿激动不已。她回忆道,当年,陶声汉参与筹建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还非常重视精算人才的培养,撰写了多部人寿保险精算方面的论著,填补了我国精算研究的空白。
“这是国内首次以精算师为主题的展览,非常有意义。”谢志刚表示,上海要打造国际金融中心,需要对会计、律师、审计、精算等人才队伍进行细分、重点打造。中国有一批人人对枯燥抽象的数字学习有兴趣,在精算职业发展方面有潜力。此次展览有望引导更多有志者加入精算师队伍。
发展有示范作用
陆家嘴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陆家嘴作为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创新的主战场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核心承载区,拥有国内最完善的金融生态环境。而金融不仅是资金的流动,更是人才的流动。为此,陆家嘴金融城一直致力于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来吸引国际国内高端金融人才。精算职业虽为小众,却具备了相当高的职业化水平,其职业建设和发展过程,对于造就高端金融人才队伍、助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有着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我们的故事——精算师在上海”档案文献展由市档案局、市金融服务办公室、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管理委员会主办,市档案馆、陆家嘴金融城人力资源管理联合会承办,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协办。据悉,此次展览位于上海市档案馆外滩馆6楼上海金融档案史料中心,1月21日下午起对公众开放。 本报记者 杨玉红 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