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3:国家艺术杂志/艺术评论
     
本版列表新闻
~~~——对话费尔南多·博特罗
~~~——对话费尔南多·博特罗
~~~——对话费尔南多·博特罗
     
2016年01月23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的灵魂全在哥伦比亚”
——对话费尔南多·博特罗
■ 博特罗作品《女孩头像》 本报记者 胡晓芒 摄
  林距离

  近日,来自哥伦比亚的艺术大师费尔南多·博特罗作品展在中华艺术宫举办。本月20日下午,中华艺术宫和新民晚报共同策划举办了一次论坛,邀请博特罗先生、中华艺术宫馆长施大畏、副馆长李磊以及新民晚报总编辑陈启伟进行了一次艺术对话。学术主持是沈奇岚女士。

  沈奇岚:每一个大师都是有自己非常精彩独特的人生,博特罗先生人生非常精彩,也非常特别。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您曾经跟我们提到很多Conviction,就是这个艺术信念。你从哪一刻开始就知道了自己一定要走艺术家这个道路,而且形成了艺术信念?

  博特罗:我14岁开始进行绘画,17岁进行大量的绘画实践,19岁开始有第一次的展览。我觉得这些绘画的表达,在血液里就已经有了。后来我到欧洲进行旅行和艺术探索的时候,被意大利的中世纪以及近代的艺术家深深吸引,包括乔托、皮耶罗·德·弗朗切斯卡。这些非常著名的艺术大师的表达方式,那种绘画的方式,体积感的表达,包括线条感的使用,使得每个物体都闪闪发光,闪耀着神圣的光芒。我觉得那是一个真正的、应该这样去做艺术的方式。当时就由此形成了自己的信念,我就该如此行使艺术这件事。

  施大畏:因为工作的关系,博特罗先生的展览已看了3遍。他那种对生命的尊重,令我感动。我和他画风不一样,他很快乐,我有点悲怆。他是一种生命的表达,比如博特罗先生画的马戏的系列,有人生哲学的考虑。他画斗牛士,是力量和生死的象征。他画得很快乐,但快乐中有沉重的生命思考。我画了很多的中国历史的故事,也是在思考人为什么活着,怎么活着?

  为什么绘画会变成自己的一个信念,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记得有一个哲人说过一句话,一个民族就有一种艺术精神。

  我想博特罗的艺术精神,他代表了民族血液里深厚的艺术情感和执着的艺术追求,我也有自己的那种想表达的东西。这两个不通的语言正好都讲述一个问题——生命。所以我说不管是快乐的还是悲怆的,喜庆的还是有点忧伤的,其实都是人内心思想的表达。

  陈启伟:看博特罗先生的作品,让我有一种“梦回唐朝”的感觉。若干年之前比较系统地研究过中国唐朝的人文绘画,那种丰满,那种充实,那种快乐,也是那个时代的具体的反映。

  我想从博特罗先生的绘画当中,我们可以发现艺术家在审美意识上的一种觉醒。宋代以后,中国人物画趋向于骨感,就像我们当代很多女性一样热衷减肥。这种对瘦的审美倾向,成了现当代世界性潮流。但是,博特罗先生另辟蹊径,反其道而行之,给我们很多启发。艺术家的审美情趣到底是追随时代,还是艺术家本身要在时代中有所发现,这个非常重要。

  从博特罗先生的绘画当中,我们发现,哥伦比亚民族的气息非常浓厚。他已经做到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但并不是所有的民族的都可以成为世界的。博特罗在艺术上坚持民族的特色,为什么能成功地走向了世界?这对中国的艺术走向世界也会有很多新的启发,我想听听他的说法。

  沈奇岚:这是个特别好的问题。其实博特罗先生的另辟蹊径,也是经过苦苦坚守的。他曾在纽约10年时间没有卖出过一副画,因为他选择丰满的、快乐的方式,与那个时候欧洲、美国的观念绘画截然不同。他坚持他的初衷,所以非常艰苦。

  博特罗:在纽约的那些时间是非常非常艰难的,当然的评论界对我的作品非常蔑视而且是充满恶意。当时的风潮,如果你是具象的,或者你是写实的,那你就不要在艺术圈混了。

  我非常坚信自己的道路,我觉得自己的道路一定是应该这样走的。所以不管外界怎么说,不管外界如何的诱惑,不管外界抽象观念的如何流行,还是坚持自己的画法,整整十年非常艰难,找不到画廊,也卖不出什么画。

  但是转机是在十年之后发生,一个德国的艺术馆馆长发现我的画,因为我的画里面是有着跟欧洲传统相连的那一部分,所以我作品的价值被发现了。接下来就在欧洲就获得了很好的展览的机会,人生就开始转变。但是只有坚持自己的信念,才能迎来这样的成绩。

  施大畏:刚才博特罗先生讲的一番话我很感动。一个艺术家的艺术创作过程就应该是自己信念的坚守和实践的过程。

  其实我说人的精神初衷是一样的,那就是人在自然当中,他为了生存,因为面临生死而产生了一种力量。

  我记得尼采说,为什么希腊人那么喜欢神话故事?因为希腊人感觉到,当他的力量难以改变世界的时候,借助希腊神话当中的力量去给自己一种自信。中国文化跟希腊、欧洲的文化完全是一脉相承的,就是一个表达人的生存、人文的发展,人如何在这个世界里活得更精彩。这种坚持产生了不同的文化样式。但是不管哪一种样式,核心就是你内心思想表达,内心情感表达,就像博特罗先生对前辈大师的敬佩,对他祖国的热爱。

  沈奇岚:我忍不住想问博特罗先生,从哥伦比亚国土当中获得的养分是什么?我知道你在欧洲、巴黎生活得很久,在纽约生活很久,但是画的永远是哥伦比亚,这是为什么?

  博特罗:我深深相信艺术是有一个归属地所在。我在中华艺术宫看到的中国艺术家作品都很中国。我在哥伦比亚长大,生命的前20年是深深沉浸在哥伦比亚的环境中。这种感受之深,与整个艺术生命的沟通。我的作品相当于一个乡愁的重构。每个艺术家有他的根之所在,而这个根在将来的艺术创作中会不断地反射出来。我的一生都在这个根当中获取营养,然后创作了这么多的艺术作品。

  我在美国生活很多年,在巴黎生活很多年,但是没有画过一幅那儿的画,因为那儿不在我的灵魂当中。我的灵魂,我的血液里全是在哥伦比亚。

  陈启伟:总体来讲博特罗先生的画给我们很光明、很快乐,感觉这个世界是美好的,世界是大同的。

  其实这里面就涉及整个艺术潮流里面,一个审美一个审丑的问题,很多当代艺术可能在审丑上走得比较远,我也想进一步了解一下,大师对艺术的审美、艺术的审丑,他到底有什么样独特的看法?

  沈奇岚:这是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怎样表现世界的残酷性,又给观众带来很大的愉悦感,就谈谈你画的《Abu Ghraib》的那个系列,我觉得那是一个非常不同于其他系列的画,画面很残酷,但是很奇怪也令人很愉悦,你是怎么做到的?

  博特罗:作为一个艺术家,他重要的责任之一就是给观众愉悦。这些是意大利大师都已经做过的事情,而且是艺术家的使命。艺术的愉悦感是艺术家的本份。在所有的艺术史当中,我们可以想像能够留下名字的人都给我们一些巨大愉悦感,包括印象派。但是,我又经常因为这些世界不公正而震惊到,比如说哥伦比亚有过的独裁者,比如说美军狱囚的事情,是当初萨达姆虐待囚犯的地方,以及有两年时间一直在画哥伦比亚暴力事件。因为作为个人我必须对这个世界的不公正进行回应,这样同时作为一个艺术家也作为个人,完成我的使命。

  施大畏:博特罗先生给你一种快乐,快乐里边有一种苦涩、调侃。这些作品是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同一个问题,就是人的问题。

  风格不重要,具象也罢,抽象也罢、表象也罢,最重要的是你能把情感放的多重,别人就反馈给你的信息就有多大。

  沈奇岚:博特罗说20世纪当代艺术史其实是视觉上的灾难史。我特别想知道博特罗先生对20世纪当代艺术这一块的看法。因为你也从中世纪一直研究到现在,你觉得当代艺术有什么问题?

  博特罗:观念艺术其实跟戏剧、歌剧相关的,但是目前好像绘画已经被非绘画的东西所代替了,譬如影像之类。创造美这件事情好像在这个时代不是那么被看重,而是更加追求娱乐,更加追求震惊的效果。艺术还是要有升华的作用,但现在的潮流让大家觉得一旦一个东西跟美相关了、漂亮了,就很可疑,这还是艺术吗?这是当代艺术的问题。大家应该来创造美,创造艺术,创造美好的东西。

  李磊:美是人类心灵当中的一种特质,人会不自觉的去追求一种东西,让心灵感动的事和物都会呈现出美的特质。

  博特罗先生,我非常地感动,他说艺术是让人升华的东西。

  艺术家做什么?他把自己的感受通过他的作品来帮助人们提高精神的境界,让自己的情感得以升华,这是了不起的事情。

  所以说我们对于艺术的判断我觉得这要很清晰。为什么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这个问题会模糊。艺术可以是无边的,其实艺术并不是无边的,艺术有它特定的功能。我们不管是读诗也好,读小说也好,历史上留给我们文化的财富都有这种让人精神可以升华的一种特质,所以我们也特别需要这种因素。

  现在来中华艺术宫参观的人非常多,2015年就达到286万的观众。我希望我们的观众来看了以后,不要把博特罗的作品当成一个娱乐,胖啊、开心啊、好玩啊,不是这样的。其实他的作品背后有非常强的人文关怀和人的精神交往,正如施大畏说的生命的尊严。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上海两会·话题
   第A04版:评论/专栏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街拍/目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中国新闻
   第A09版:文体汇
   第A10版:动态/文体汇
   第A12版:动态/文体汇
   第A13版:互动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广告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阅读/连载
   第B01版:金融城
   第B02版:封面人物/金融城
   第B03版:金融城/中国商学院
   第B04版:股市大势/金融城
   第B05版:金融城/理念分享
   第B06版:证券服务/金市汇市/金融城
   第B07版:金融城/金融城周刊/互联网金融
   第B08版:百姓金融/金融城
   第C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C02版:镜头艺术/国家艺术杂志
   第C03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术评论
   第C04版:文化时评/国家艺术杂志
   第C05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C06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C07版:国家艺术杂志/文娱台历
   第C08版:家装专版
“我的灵魂全在哥伦比亚”
艺术圈的傲慢与偏见
广告
新民晚报国家艺术杂志/艺术评论C03“我的灵魂全在哥伦比亚” 2016-01-23 2 2016年01月23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