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问如今华语电影圈哪位导演剑走偏锋,最特立独行,彭浩翔可谓当仁不让。媒体称他是“新一代的开山怪”“鬼才导演”;微博中,他的粉丝高达460多万。近日,随着《春娇救志明》在内地热映,他也受到了越来越多文艺青年的顶礼膜拜。近日,彭浩翔来沪为新片造势,并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一见面,他就用特别不熟练的普通话问:“我的普通话进步了没?”
拍电影 美梦成真
与彭浩翔面对面时,聊得好,能感受到他身上那种不拘一格的气息。回忆起走上电影之路的经历,他说,拍电影对他来说既是梦想,也是偶然,“我是一个导演,也是一名观众。”或许一个人性格的“特别”是与生俱来的,然而彭浩翔倾注于电影的那份“特别”的热情,也像他的性格一样,从小便深深地烙在了他心里。
1973年,彭浩翔出生于一个传统的香港家庭。自小他就由衷地热爱电影,但家庭却没有给他足够的支持。读高中预科时,由于他的成绩很差,父亲便心急地问他:“你以后要做什么?”他认真地回答:“我想做电影导演”。不料父亲却挖苦道:“还不如去修空调呢。”
然而,年轻的彭浩翔对此却不以为然,他执拗地沉浸在对光影世界的各种幻想里。15岁那年,他和兄长用旧式摄录机自导自演了短片《智勇三雄》,第一次体会到了拍片的乐趣。中学毕业后,爱捣蛋的他费尽心思跑到台湾读书。然而,不到半年他便辍学回家了。兜兜转转地回到香港,他的聪明才智和鬼点子终于找到了用武之地。因机缘巧合,他被电视台录取,当上了亚洲电视戏剧综艺节目的编剧,并开始在报刊上撰写影评和小说。随后,他的影评、剧本和小说因风格独具、想象大胆、情节出位而引起了关注。
谈及拍电影的初衷,他说:“我坐在电影院里看电影时常常会想:如果那样拍,我就会更开心。于是有朋友说‘你自己怎么不去拍一个?’我想想也对,于是就自己上阵了。”彭浩翔哈哈笑着说:“如果哪天观众看我的电影后抱怨拍得不好,我一定也会对他说‘有本事你也拍一个呀!’要真拍出来了,我一定恭喜他!我觉得,不满是创作的第一步。”
凭作品 开拓戏路
凭借《买凶拍人》引起业内关注后,彭浩翔在电影艺术的道路上步步为营,而他制胜的关键并非电影市场化大环境下大家惯用的启用大明星、炒作等老伎俩,而是扎扎实实地通过作品来吸引观众。2001年之后的5年里,他连续拍了5部作品,创造出了很多让人意想不到的可能性,无论影片讨论的是什么,彭浩翔总能运用自己的“彭式”电影语言让观众惊讶不已。
2006年,彭浩翔携自己的第五部长片《伊莎贝拉》参加了柏林电影节。作为当年唯一一部参赛的华语影片,《伊莎贝拉》的成绩自然让万众瞩目。最终,彭浩翔没有让人失望,《伊莎贝拉》一改其前几部电影形成的乖僻搞笑的黑色幽默风格,大打斑驳迷离的温情颓废牌,澳门夜景、大三巴牌坊混同葡国风味菜,在金培达用葡萄牙独特的Fado音乐所做的配乐衬托下,影片显现出浓郁而忧伤的味道。
最终,《伊莎贝拉》获得当年柏林电影节的最佳电影音乐奖,捧回一座银熊。有人看完《伊莎贝拉》后惊呼,彭浩翔将成为第二个王家卫!影片中,人物大量的自言自语和旁白、三条线索的明暗交织、颓废的摄影风格与王家卫电影极为相像。对此,他不置可否:“别把我归为特定的类型导演,这只是我的一次新尝试。”在他看来,每部作品都只是自己的一部分。因此,在《伊莎贝拉》之后,我们还看到了浪漫的《志明与春娇》、血腥的《维多利亚一号》,而这些,都是他想呈现给观众的不同侧面。
靠风格 独树一帜
彭浩翔说:“很多人叫我‘香港导演’,可事实上这是大家对我的一个误解。虽然我住在香港,投资方在香港,场景在香港,但我电影的口味是跟每一个人走的。”兜兜转转,无论去到哪里,他都在拍自己的电影。于是,当观众抱着猎奇心理走进影院后,最终却被彭氏电影的“怪路数”深深吸引。彭浩翔也因此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搞怪风格。
在《志明与春娇》系列中,男女主角邂逅在吸烟区里,一群不相识的人,在吸烟区点头、问好、调侃、逗趣、分享荤段子、小道消息或恐怖故事。片中,张志明最喜欢的事情就是把干冰倒进马桶中营造幻境。这样的鬼点子,真不知道彭浩翔是怎么想出来的。
“对我来说,这些都是生活中再正常不过的小事情。而把干冰倒进马桶这种有趣的小点子,小时候我以为是每个人都能想到的,但后来发现并非如此,所以就拍进电影了。”对电影,他细致到偏执。《志明与春娇》系列里那些妙不可言的吸烟后巷是他亲自挑选的。“我喜欢在城市的后巷里走来走去,发现里面好玩的地方。有时候会在一些原本以为熟悉的地方发现一个小公园,于是我就约上朋友到那里坐坐,觉得特别开心。”
一转眼7年过去了,在《春娇救志明》里,陷入“中女危机”的春娇面临着颜值、生育等多种危机,缺乏安全感的她在影片中给志明设置了各种各样的情感难题,而剧中的志明到最后还是没有长大,性格上的摩擦和矛盾仍然与他们的爱情同行,这或许并不算传统意义上的完美结局,但却是彭浩翔对生活和爱情的理解。 本报记者 张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