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区媒体工作时,有许多年,每当上面有人来调研或参观,有关部门便通知我去拍照片。说心里话,这活儿棘手得很。首先,为了不给接待工作和安全保卫带来影响,我们这些地方上的拍摄者,活儿常常会受到一些干扰和限制。怎么办呢?任务在身,只得尽力而为,为此经常与有关同志发生些小小的摩擦。此外,这种拍摄有点“重复”的感觉,不管是哪儿来的人,其走访的单位,被安排好的路线,往往相同。有的社区机构或居民区,我竟然前前后后去过十来次。为此,心里暗暗嘀咕:怎么老让来人走一样的地方,看一样的东西?
不过,想归想,这对我这个拍摄者来说,在实战中倒也有个好处,叫做熟能生巧。因为对这些抛头露面的单位已经了如指掌,在与互不相让的同行们争抢镜头时,预见性的跑位,准确的卡位,可以抵消掉一些行动所受的干扰限制,确保在宝贵的瞬间,把所需的画面抢下来。
当这种带点挑战性的工作,变成了渐行渐远的记忆,至今回味起来,对不少自己认可过、交差过,甚至自鸣得意过的光影作品,却难以恭维甚至感觉羞愧。镜头中,那些曾经集万千宠爱与一身,或者依然被热捧宣传的典型,那些经常在媒体上频频露面的熟悉场景和面孔,令人感到,我们所处的世界,有时候竟然是那么狭小!
于是想到,世界丰富多彩,情况千差万别,在因地制宜的工作中,许多地方都有好的实践与探索,而有关方面的视察、参观或调研,如果老是被牵着鼻子,范围局限于个别点和线,那些愿意下基层、下社区走走,渴望看到更多鲜活的内容,倾听各种不同声音和真话的同志,他们的愿望能够实现吗?他们能够真的“不虚此行”吗?
这些问题,不便武断作答,但鄙人觉得至少可以存疑。
不错,凡榜上有名、抛头露面的典型,大多有过辉煌的经历、成功的故事,产生过共性意义上的某些经验,但这些成功与经验,通过发达的媒体、文化载体和行政性的传阅传达,已近乎家喻户晓,路人皆知。人的时间是宝贵的,精力是有限的,因此,应该让走基层的点线更加丰富些,多一些选择。况且,成功未必都能复制,经验难以到处适用,“兼听则明”,“广种‘博’收”,更多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应是走基层、下社区的初衷所在吧。
读到一则新闻,说的是某月某日,某位领导专门抽出一天时间,没有省直部门领导陪同,没有给市州和区县领导打招呼,没有当地车辆带路,没有新闻记者随同,只带了三名身边工作人员,随机选取了走访路线,通过手机导航的引导,先后来到两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调研。文中还提到,此前,该领导也只带了一名工作人员,对某地的环境和水质改善情况进行了暗访。
这些工作,本是领导的职责所在,之所以成了新闻,首先因为这位领导工作务实,作风扎实,打破了领导和机关工作沿袭的某些旧套路,朝着走基层的本意自觉回归。另一个原因大家都懂:讲求实效的工作作风,迫切需要大力的呼唤和弘扬啊!
这走基层的一个“走”字,笔划不算多,走法上也应该尽可能简化才好。省去繁文缛节,减少事先安排,容易走出实效,轻装上阵降低了成本,还能避免劳民扰民,大大减轻基层的压力。想起了一个小情节。有天,某菜场接到通知说,上面某位领导一早要来视察。这家知名菜场和所在的街道照例闻风而动,组织力量把菜场里外连同马路、人行道打扫得一干二净。谁知,这天早上领导临时有事,改到下午来了。也就是说,菜场和街道方面为了迎驾,一大早劳师动众、辛辛苦苦的突击行动白费劲了,而且,由于下午还得应付,中午大家必须抓紧时间,把已经弄脏了的环境重新打扫一遍!有位性直的基层干部,心里不爽,憋不住骂一句。那位挨骂的同志其实也很冤,时间表的改动,并非他的过错。
那么,症结究竟在哪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