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奔浪流,许文强的黑风衣和白围巾是一代人对“港片”最深刻的记忆,也让这一代人记住了一个几乎约定俗成的词汇:上海滩。
然而,上海究竟是不是一片“滩”?其实,早在明代嘉靖年间,上海就已然“辟城门六座,后又增加四门,规制一如别处”,是不折不扣的“上海城”了。数百年光阴如梭,城门楼子逐渐湮灭,但作为上海老城厢中心地段和上海城市文化重要发祥地,老西门(又名“仪凤门”)却依旧名号“响亮”。
风云人物在此驻足
《几何原本》给了这门舶来的学科一个叫做“几何”的中文名字;《农政全书》堪称中国古代最完备的农业科学巨著;《崇祯历法》虽然引用的是皇帝的年号,实则却在介绍西方的历法……这些著作的编撰者徐光启,不但是明朝的内阁大学士,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担得起“学贯中西”之称的大家。
而要追溯徐光启的人生足迹,就不得不提他的“故里”老西门。他出生于上海城南太卿坊徐氏祖宅,祖宅原有三进院落,今天位于光启南路的徐光启祠堂正是昔日祖宅的最后一进,本有九间屋子,分上下两层,人称“九间楼”,1937年,侵华日军炸毁其中两间,仅存七间,1959年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距离徐光启祠堂不远,黄家阙路36号,留存着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的故居旧址。1918年,他创办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倡导“手脑并用,双手万能”理念,开启了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先河。从1913年到1937年,黄炎培一直住在老西门黄家阙路36号,这是他在上海居住时间最长的住宅。旧居建筑为砖木结构,二层楼房。黄炎培夫妇和女儿住二楼东厢房南侧顶间,子孙住二楼东厢房外间,吃饭、会客在东厢房楼下。
老西门被称为“文盛之地”当然不是随意得来。诗人朱姗姗为老西门写下这样的诗句:“来到人杰地灵的老西门,我总能看到一个古老的背影,依然在追溯真理、探求科学,遥远而亲切,在前方飘然而行……”除了徐光启和黄炎培,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现代教育家叶企孙等都在老西门居住过。现代著名教育家吴若安、中国早期女子体育教育创始人之一王季鲁、著名妇产科医学家王淑贞、冠生园创始人冼冠生、乔家栅点心店的创始人李一高等等,都曾在此创业或工作,为老西门留下丰厚的人文遗产。
教育新篇由此揭开
如果讲因果关系,“人杰”的缘由往往便是“地灵”。历数老西门风流人物,就更要探究这里的文脉长存。上海历史最悠久的学校,便是位于老西门地区蓬莱路的敬业中学。
林则徐任江苏巡抚时,曾给当时的敬业书院题匾“海滨邹鲁”,鲁为孔子的出生地,邹为孟子的出生地,孔孟圣贤,“邹鲁”二字在古人看来分量可谓不轻。始建于1748年的敬业中学,初名“申江书院”,后改名“敬业书院”,历史悠久,育才极多,也确实堪称东海之滨的“邹鲁”。1902年,书院改成敬业学堂,此后又经历多次改名,直至抗战胜利后恢复市立敬业中学校名,1959年列为上海市重点中学。
老西门不但有海滨邹鲁,更有新式学堂。诞生在老西门的梅溪小学就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所新式小学。1878年,张焕纶在梅溪弄(今蓬莱路河南南路口)旁创办正蒙书院,一改传统教育方式,规定“以‘明义理,识时务’为宗旨”,设国文、舆地、经史、时务、格致、数学、诗歌、体育等课程,曾被誉为“中国四千年来最先改良小学校”。1885年,学校扩建,因坐落在填平的“梅溪”故址之上,于是改名“梅溪书院”,民国建立后改名“上海市立梅溪小学”,并增设英文、法文课程。学校教学以俗话译文言,讲解与记忆并重,学校还借鉴西方模式创办童子军,培养和激发少年儿童德、智、体全方位发展,一下子开了上海风气之先。自创办以来,梅溪小学第一个举办军事训练,第一个男女同校,第一个举办勤工俭学,师生共同投入五四运动……它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写下熠熠夺目的篇章。2001年,梅溪小学迁址到永宁街20号(原永宁小学),而原址改为蓬莱路幼儿园。
1843年上海开埠后,大批外国传教士在此定居,并开办起新式学校。1850年,美国传教士裨治文的夫人艾丽莎在老西门创办裨文女塾,成为上海第一所女子学校。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裨文女塾逐渐为沪上民众所接受,许多富人也把女孩送来读书,已故中国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的母亲倪桂珍就是毕业于裨文女塾。新中国成立后,学校转为公立,称上海市第九女子中学,2003年8月改造为全新的九年一贯制学校——黄浦学校。
继裨文女塾之后,1902年,中国人创办的第一所女子学校也落户老西门,这就是出现在黄家阙路上的务本女塾。创办人吴馨认为“女子为国民之母,欲陶冶健全国民,根本须提倡女权”,故取塾名为“务本”。他亲订章程,着重灌输爱国自立思想,培养学生从事家政之能力。初创时,设初、高中及专科,1904年改专科为师范专科,这里曾培养出中国第一代女教师。1928年,学校改名为上海市立务本女子中学校,1949年迁至永康路200号(即现址),1967年改名为上海市第二中学。
唱响大刀进行曲
20世纪前叶,以老西门为代表的上海华界洋溢着革命的激情、新文化的求索,不少脍炙人口的艺术作品都是在这里率先打响,之后再传播全国。
地处今天大林路、方斜路与大吉路交界处的上海公共体育场,曾被誉为“绿茵场上的民族魂”。它于1917年竣工,改变了上海华界无自办体育场的局面,并作为上海华界屈指可数的公共集会场所,见证了许多重要历史瞬间。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为了声援北京学生,上海各界民众两万余人在体育场集会,表达在巴黎和会上拒签辱国条约的正义呼声。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这里召开了10万人的反帝大会。1931年“9·18事变”发生后,20多万市民在此举行抗日救国市民大会和抗日救亡义勇军大检阅。1936年6月7日,在中共地下党领导下,这里举办了上海民众抗日救亡歌咏大会,聂耳、孙慎、刘良模等创作的《大路歌》《毕业歌》《义勇军进行曲》等歌曲广为传播,推动了全国抗日运动的发展。上海解放后,上海市首届女子体育大会在这里举办,其间,1962年和1977年,体育场两次被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学前街111号的蓬莱大戏院,是由实业家匡仲谋出资兴建,1930年开业,是当时上海南市两个放映电影的场所之一,兼演戏剧。1937年“7·7事变”发生后,中国剧作家协会在该戏院成立并通过大会决议,集体创作话剧《保卫芦沟桥》,剧本由崔嵬、阿英、于伶等人编写,冼星海、周巍峙等人谱曲,最后由夏衍等整理定稿。8月7日,抗日话剧《保卫芦沟桥》在蓬莱大戏院公演,洪深、袁牧之、金山等人导演,金山、赵丹等上百位著名演员参加演出,连演七场,气势磅礴,震撼上海滩。上海解放后,蓬莱大戏院改为蓬莱电影院,20世纪90年代随旧城改造被拆除。
至于域内的蓬莱市场,更因在抗战爆发前就以提倡国货闻名,又称“国货商场”。该市场也是由匡仲谋出资建造,1929年建成,是当时上海唯一的国货市场,声誉远播南洋。抗战前夕,匡氏又先后于东、南两侧建造起蓬莱大戏院、南方剧场和蓬莱夜花园,“蓬莱市场”一词渐渐成为当地的习惯称呼。为了抵制日货,蓬莱市场举办过土布运动大会、提灯晚会等活动,倡导国货。1937年“8·13事变”爆发,日军侵占上海老城厢,第一把火就将抵制日货的蓬莱市场烧个精光,但国人没有被吓到,时人唱道:“国有蓬莱,自有民族豪情万丈;家住蓬莱,丹田国歌气贯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