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迎接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专题报道发展篇
     
本版列表新闻
~~~五年间,新增跨国公司地区 总部227家,累计580家
     
2017年05月07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对标国际标准,“四个 中心”建设全面推进
五年间,新增跨国公司地区 总部227家,累计580家
连建明 谈璎
■ 2017上海车展  本报记者 陈梦泽 摄
■ 沪港通开通  本报记者 陈正宝 摄
■ 自贸区洋山港  本报记者 张龙 摄
  首席记者  连建明  谈璎

  上周结束的2017上海国际车展,10天吸引了101万人次参观,作为新崛起的国际车展,上海车展的规模已远超传统五大车展(法兰克福、底特律、巴黎、东京、日内瓦),受到全球各大汽车厂商的高度重视。

  热闹的车展是上海作为全球会展中心的一个缩影。2015年、2016年上海各有11个展会入选世界百强商展,连续两年位居全球会展城市之首。

  而会展中心也仅仅是上海建设“四个中心”的一部分,5年来,对标国际标准,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取得重要突破。国际经济中心建设全面推进,总部经济服务辐射功能不断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基本形成了更加开放的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机构体系。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向纵深发展,以贸易集聚、资源配置和贸易创新为代表的核心功能基本形成。国际航运中心加快发展,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连续7年排名世界第一,邮轮经济发展势头良好。这些为上海在2020年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创造了良好条件,奠定了坚实基础。

  国际经济中心

  总部经济集聚

  上海建设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这“四个中心”的定位,最早是在2001年国务院批复“上海城市总体规划”时明确的。2009年4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上海要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基本建成航运资源高度集聚、航运服务功能健全、航运市场环境优良、现代物流服务高效,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

  2012年5月举行的上海市十次党代会,对于上海建设“四个中心”提出了五年目标:“四个中心”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初步形成。国际经济中心地位全面提升,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进一步集聚;国际金融中心资源配置功能进一步增强,主要金融市场成交额保持世界前列,基本确立全球性人民币产品创新、交易、定价和清算的中心地位;国际贸易中心能级和贸易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服务贸易加快发展;国际航运中心功能更加完备,现代航运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五年来,上海建设“四个中心”取得重大进展,上海城市核心功能不断增强,总部经济服务辐射功能不断提升,资源配置功能基本形成。上海已成为全国乃至亚太区域的资源要素配置中心和集聚、处理并支配资金流、信息流、商品流、技术流、物流等关键流量的节点城市。上海金融市场日均交易额近4万亿元,货物运输量近250万吨,港口日均货物吞吐量近200万吨、集装箱吞吐量超过10万国际标准箱,浦东、虹桥两大机场日起降航班超过2000架次,进出港旅客逾30万人次。全国1/3左右的进口汽车、钻石、葡萄酒、乳品,1/2左右的进口化妆品、医药品、医疗器械,超过60%的进口服装服饰、70%以上的进口手表等商品均从上海关区进口并销往全国各地。大宗商品方面,石油天然气、矿产、棉花等面向国际的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相继成立,有色金属、石化、钢铁现货贸易额分别占全国的60%、20%和15%左右,钢铁价格指数、有色金属现货价格指数等被国际市场采纳,上海钢联“中国大宗商品价格指数”、“中国铁矿石价格指数”成为国内外市场风向标。

  开放是上海最大的优势,建设国际经济中心,上海一直致力于在扩大开放方面先行先试,利用外资不断取得新突破。这五年外资进入上海的一个新特点就是总部经济不断向上海集聚。五年间,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227家,累计达580家,超过95%地区总部具有两种以上功能,56家地区总部成为亚太区总部,仅占全市外商投资企业总数1%的地区总部,贡献了全部外商投资企业9%的营业收入和15%的利润总额,辐射带动效应明显。新增外资研发中心77家,累计达411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研发机构120多家,分别占全国的1/4和1/3,成为上海获取和利用全球创新要素、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力量。

  市商务委主任尚玉英表示,近年来外资,特别是总部经济、研发经济,加快在上海的布局。从跨国公司近年来在上海的投资布局来看,有三个布局非常明显。一是上海作为全球创新链的重要节点城市,上海已经成为跨国公司全球创新链重要的节点城市。二是上海已经成为跨国公司全球价值链的重要城市,服务业以及高端制造业,加快在上海布局。三是上海已经成为全球供应链的重要城市,包括地区总部,包括设计、营销、结算、投资等。这都是跨国公司在全球布局供应链最核心的环节。跨国公司围绕这“三链”加快在上海布局,反映了外资在上海无论是总部还是研发的积极变化,特别是能级上的变化。

  一大批跨国公司集聚上海,必然也有一大批外国人工作、生活在上海,一个国际经济中心的城市如纽约、伦敦等等,都集聚着一群外国人,上海也不例外。这些外国人已经融入上海,与上海本地人一样骑车、坐地铁、上超市、喝咖啡……成为上海的一部分。去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娶了个上海太太的德国小伙子阿福,把在上海的各种生活经历用“普通话+上海话”的方式,做了一系列有趣视频,点击量超百万,一下子成为网红。阿福就是一大批乐在上海外国人的缩影,从一个侧面给上海正在成为国际经济中心贴了一个标签。

  国际贸易中心

  服务贸易超前

  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是“四个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十次党代会以来,上海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持续深化贸易流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推进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向纵深发展,以贸易集聚、资源配置和贸易创新为代表的核心功能基本形成。

  五年来,上海以贸易投资制度创新为引领,持续推进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虹桥商务区、各级各类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园区的重要载体作用,着力提高对各类贸易要素的集聚能力,推动贸易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对外贸易始终保持领先。在全球贸易形势持续低迷的背景下,上海口岸贸易近年来占全球和全国的比重稳步上升,2016年口岸货物进出口达68820亿元,占全国的28.3%,占全球的3%以上,规模已超越香港、新加坡等传统国际贸易中心城市。

  贸易主体加快集聚。截至2016年底,全市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4.4万家,年进出口规模10亿美元以上的51家。批发和零售业企业超过14万家,年销售额超过百亿元的124家;国际零售商聚集度达54.4%,全球排名第三位,仅次于伦敦和迪拜。

  贸易展览快速增长。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建成运营推动上海成为国际展览业发展的热土,2016年展出总面积突破1600万平方米,是2011年的1.7倍,其中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展览面积超过420万平方米,上海国际车展、法兰克福汽配展、中国医药系列展等国际知名展会落户国家会展中心。2015年、2016年上海各有11个展会入选世界百强商展,连续两年位居全球会展城市之首。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服务贸易快速增长成为一大亮点。上海的服务贸易规模5年里增长了56%,服务进出口由2011年的1293亿美元扩大到2016年的2019亿美元,分别占全国的25%、全球的2%以上。服务贸易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突破30%,达31.8%,比2011年提升9个百分点,比全国高13.8个百分点,并已显著超过国际平均水平。

  为进一步推动服务贸易深入发展,2016年9月上海出台《上海市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实施方案》,提出要把上海建设成为全球重要的服务贸易中心城市,形成与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相匹配的服务贸易新格局。原来的四类支持范围扩大到八类支持范围,把金融、信息、体育、医疗都列入到促进的指导目录里。外资在上海的投资,从以前的生产制造正在转向金融、信息等服务领域,瑞银去年将财富管理中心放在上海新天地,为中国投资者开展私人财富管理,帮助客户获得全球资源和专业服务的能力。

  上海始终走在开放的前沿,今年4月27日,上海市政府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进一步扩大开放,表明了上海将以更大的决心、更加开放的姿态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服务贸易当然也是开放重点,《意见》提出创新跨境服务贸易管理模式,加快推进金融保险、文化旅游、教育卫生等高端服务领域的贸易便利化。

  上个月,2005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被称为幽门螺杆菌之父的澳大利亚科学家巴里·马歇尔与东方医院签约,开设巴里·马歇尔消化疾病诊疗中心与马歇尔院士工作室,每年三个月在东方医院开展诊疗活动,还将开通转诊国外相应诊疗机构的渠道,让国内病人可以提前得到国际先进的药物和技术治疗。这次出台的《意见》鼓励海外高层次人才在上海创新创业和参与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加上医疗服务贸易的进一步扩大开放,像这样的诺贝尔奖科学家到上海门诊坐堂,会越来越多。

  国际金融中心

  进入冲刺阶段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的金融市场在全球名列前茅,被称为远东金融中心,万商云集,百舸争流。辗转变迁近百年后,上海续写辉煌传奇,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快速推进,初步形成了全球性人民币产品创新、交易、定价和清算中心,要素市场集聚,机构纷纷落户,人才近悦远来。

  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是事关全局的国家战略,是中央交给上海的历史重任。2009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 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上海到2020年要“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就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做出重要指示。小平同志曾殷殷叮嘱:“上海过去是金融中心,是货币自由兑换的地方,今后也要这样搞。中国在金融方面取得国际地位,首先要靠上海。”

  上海2016年的税收数据,从另一角度体现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释放出的“巨大能量”。剔除证券交易印花税后,第三产业税收收入占全市的比重首次超过七成;而在第三产业纳税百强企业中,金融企业占据47席,纳税额占了第三产业纳税百强企业税收的62.5%。

  在上海,金融市场体系不断完善,规模明显提升。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城市之一,上海已拥有包括股票、债券、货币、外汇、商品期货、金融期货与场外衍生品、黄金、保险等要素市场。2016年,上海金融市场交易总额达1364.2万亿元,是2010年的3.5倍。上海股票、债券、期货、黄金等金融市场多个品种交易量位居全球前列,影响力不断扩大。

  在上海,金融机构体系日益健全,业务创新加快。截至目前,在沪金融机构总数超过1500家。前来落户在浦江两岸黄金宝地的,既有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国际性机构,又有中国银联总部以及多家大型银行的业务总部,还包括中保投资、证通股份、中民投等重要金融机构。跨境人民币业务规模进一步扩大,2016年,上海市银行跨境人民币业务结算量约2.26万亿元,占全国的22.9%,居全国首位。国际贸易结算中心外汇管理试点、跨国公司总部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试点、期货保税交割、融资融券、个人本外币兑换特许业务、新台币兑换人民币业务等工作稳步推进,有力支持了实体经济发展。

  在上海,金融人才形成集聚效应,安居乐业发展。上海经济金融类高校集中,为这座具有明显金融特色的大都市培养和输送各层次人才。同时,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形成浓厚的业务氛围和良好的整体环境,吸引海内外的金融菁英纷纷安家落户。根据上海金融领域人才发展规划,“十三五”时期是上海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冲刺阶段,人才是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第一资源。到2020年,上海将基本形成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流动自由的金融人力资源体系,基本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吸引力、配置力的国际金融人才高地。届时,上海金融从业人员将达到45万人左右,其拥有特许金融分析师、注册会计师、金融风险管理师等国际资格认证证书达3.5万张左右。

  在上海,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深入推进,服务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水平不断提升。国家金融管理部门相继发布金融支持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政策措施和一系列实施细则,自由贸易账户本外币业务启动。金融服务功能不断增强,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投融资汇兑便利化、利率市场化、外汇管理改革、金融监管简政放权等方面的创新试点先后开展。

  此外,金融发展的法治环境也不断优化。上海市人大颁布实施了《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从地方立法的角度保障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推进。上海还陆续成立了金融审判庭、金融检察处(科)、金融仲裁院、金融纠纷调解中心,并在全国率先推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法治环境建设》白皮书。信用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落户上海的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已建成全国集中统一的企业和个人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上海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开通运行。支付清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中国银联业务覆盖面继续扩大,票据、银行卡、网络支付等非现金支付工具广泛应用。专业服务体系不断健全,与金融相关的会计审计、法律服务、资产评估、信用评级、投资咨询、财经资讯、服务外包等专业服务加快发展。金融集聚区规划建设成效明显,陆家嘴金融城、外滩金融集聚带等金融集聚区承载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国际航运中心

  两翼平衡发展

  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海港、空港两翼并举。“如果把中国的海岸线比作一张弯弓,长江就是一支蓄势待发的箭,”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裁严俊形象地描绘道,“上海正位于弓和箭的交汇点,好比箭镞。”

  上海港坐拥得天独厚的优势,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天时,赶上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地利,身处中国经济最发达、外向型程度最高的长三角,强大的物流需求支撑港口的发展;人和,把上海建成国际航运中心,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

  严俊表示,从港口角度看,上海到2020年初步建成国际航运中心,有两个标志。一是具备全球航运要素的支配能力。太平洋、大西洋、欧亚三大全球航线航路的安排中,两大航线与上海密切相关,上海致力于成为始发港和终点站。上海航运交易所定期发布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中国沿海(散货)运价指数等一系列航运指数,发出响亮的“中国声音”,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二是建立保险、银行、船舶租赁等航运服务体系和绿色环保高效便捷的集疏运体系。

  一组数据说明了上海港获得的喜人成就:货物吞吐量长期位居世界港口前列;集装箱吞吐量连续7年排名世界第一,2016年,新加坡集装箱吞吐量3090万标准箱,上海港3713万标准箱,超过20%;百米岸线集装箱吞吐量28.6万标准箱,雄踞世界第一,体现码头强大的通过能力和高效率。同时,大量的货物通过水路运达上海港后转运到第三地,2016年水水中转的比例达到46.5%,枢纽效应凸显。

  上海港作为腹地加中转的航运中心,与新加坡、香港等中转型中心,伦敦的航运交易服务中心各有所长,错位发展。在上海的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中,上港集团作为主力军和排头兵,目标是成为卓越的码头营运商和物流服务商。目前,国内首座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洋山四期建设已初具规模。

  2016年,全球亿级航空城市俱乐部迎来了第五位成员:上海。这标志着中国由“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迈出重要一步。

  上海拥有浦东、虹桥两个民用机场,承担了世界上“大型繁忙机场”的三大功能:一个高速增长的客运枢纽机场,年客运量跨入全球前五;一个昼夜不息的货运枢纽机场,年货运量连续9年全球排名第3;一个全球最有雄心的航空器制造基地机场,为商飞大飞机提供保障。

  “一市两场”,设施规模达到了世界大型航空客货运枢纽机场水平。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上海机场集团累计投资700多亿元用于两场改扩建,目前拥有4座共127万平方米航站楼、6条跑道、5个总面积达218万平方米的货运区、1个纳入上海自贸试验区的机场综合保税区、1个空地连接的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十三五”期间,上海机场将投资400亿元扩大基础设施规模。

  上海机场(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党委副书记景逸鸣的目光看得更远:“中国是世界航空第二大国,与美国的差距越来越小,今后一定会成为第一大国。”上海机场的发展愿景是打造品质领先的世界级航空枢纽、超大型机场卓越运营的典范、价值创造能力最强的机场产业集团。因此,在看齐世界一流水平方面,从追求规模转向提升品质,为上海建设全球卓越城市提供航空服务保障。

  首先是提供良好的服务体验。从旅客的角度出发,简化流程,优化服务。景逸鸣举例说,乘机流程一定要体现人性化,能让旅客少走路的,尽量少走路;一个环节能解决的,不设两个环节。货运方面,搭建一个价值共享、多边协作的平台,为集成商、货运企业缩短时间、降低成本提供平台支撑。

  其次,提高确定性。上海两场平均每天有2000多架次航班飞行、30万人次和1万吨货邮进出。航空业的核心价值在于快速、安全、正点。浦东机场下一步将优化航线航班结构,提高通达性和干线密度,为旅客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

  再次,实现要素在机场的集聚。比如,可以促使航空生产要素交易落户上海,包括航油、航材及飞机租赁等。依托虹桥机场航班结构、虹桥交通枢纽,打造虹桥机场“东亚一日商务圈”功能,实现日韩两国、港澳台三地、长三角地区的旅客在此汇聚,完成商业活动。铁路上海东站等的建设也将进一步提高浦东机场服务长三角的能力。

  最后是形成良好的空港社区环境。空港地区管理同步向空港社区治理转型升级。在上海机场集团党委的推动下,将没有隶属关系的政府监管部门、驻场单位、区街镇组织起来,形成了空港社区党建联建文明共治委员会。空港社区平台形成利益共同体共同协调解决航班正点率等难点问题,实现资源集约使用和价值最大化。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迎接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专题报道发展篇
   第A03版:迎接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专题报道发展篇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郊野大地
   第A08版:目击/新民印象
   第A09版:目击/新民印象
   第A10版: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人物
   第A12版:影视/文体汇
   第A13版:文体汇/动态
   第A14版:聚焦/文体汇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A18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A19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A21版:星期天夜光杯/都市专栏
   第A22版:国学论谭/星期天夜光杯
   第A23版:星期天夜光杯/译文
   第A24版:市井故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A25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第A26版:快乐作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A27版:康健园
   第A28版:健康养生/康健园
   第A29版:金色池塘
   第A30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A31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A32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对标国际标准,“四个 中心”建设全面推进
新民晚报迎接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专题报道发展篇A02对标国际标准,“四个 中心”建设全面推进 2017-05-07 2 2017年05月07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