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聋九哑”成为“九不哑”
十几年前,上海市听障儿童康复中心成立伊始,人们还习惯于说“十聋九哑”,但是,十几年后的今天,聋康中心的康复率已经超过90%,超过美日等发达国家水平,“十聋九不哑”成为现实。随着新生儿缺陷率的下降和康复率的提高,大部分先天性聋儿可以进入普校随班就读,上海的聋校甚至普遍遇到生源减少而需要转型的情况。
在上海听障儿童康复中心,最小的康复对象在出生后4个月就来了,2岁以后,还可以“住读”,上午学文化,下午学说话。“住读”的孩子,每天从8时30分开始上课,技术人员先挨个进行“听力能力管理”,也就是测试和矫正助听器,以防助听器故障损害孩子们的听力。课程分上下午,上午是学前教育,下午是个别化学习和听力康复,下午4时放学。在康复中心,听障儿童与普通孩子一样,平等享有接受学前教育的权利。
中心拥有最新的各种学前教育教具。爱看书的孩子可以泡在3000多册图书中,听力较差的还可以用点读笔“听”书;爱研究大自然奥秘的可以在科学常识教室里摆弄各种器材,探寻“蝴蝶生命周期”“龙卷风的探索”“水的流向”;喜欢过家家的可以在情景教室里逛超市、上理发店,学习生活技能;热爱艺术的可以在创意美术室里剪纸、玩彩泥,在玻璃幕墙上放肆涂鸦,只要按下开关,自动水帘就会把颜料冲刷得一干二净。如果不是看到教室上悬挂的“言语矫治部”“听觉口语法训练部”标牌,以及看到孩子们都带着人工耳蜗或助听器,外人不会想到这里的孩子与众不同。
听障孩子变得能说会道
出生于2012年的朱乐其刚满6个月就被确诊为先天性失聪,最初,妈妈每天以泪洗面,无法面对现实。幸好,朱乐其一岁后进行了人工耳蜗植入手术,之后又来到康复中心,从最初的每周三次语训,到后来的天天学习,朱乐其的成长进步十分明显。
通过个训等多种方式的康复训练,今年4月,他参加了上海第28次聋儿听觉言语康复评估,表现优异,获得一级康复证书。曾经只能“咿呀”的他,如今已是能歌善舞、能说会道的大孩子了。让爸妈高兴的是,通过这一评估获得一级证书后,再经过大班的学习后,他就可以从康复中心圆满“毕业”,升入普通幼儿园的大班。
中心负责人李永勤告诉记者,像朱乐其这样进步明显的孩子还有不少,他们第一次来到社会上,在与普通孩子同台竞技的舞台,就获得了很好的成绩。朱乐其和另外一位就读于中班的孙浩轩小朋友,在参加与普通孩子通过自己创作图画并根据画面讲故事的比赛项目后,顺利进入决赛,获得优胜奖,大家都很欣慰。
这样的成果并非偶然。李永勤说,聋儿们虽然先天不足,但因及时开展语训和学习其他知识和技能,所以,赢得了与正常孩子一起起跑的机会。同样在6月,康复中心的6个孩子还在上海市青少年机关王展示交流活动中,自信的表现和充满创意的作品从148支队伍360名选手中脱颖而出,获一等奖和全场唯一的最佳表现奖,展现了自己优秀的动手能力、创意思考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张张奖状充分证明了,“早诊断,早干预,早康复”是可以让聋儿重新出发的。
本报记者 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