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沪上的近两百万中小学生来说,2016学年,肯定是一个值得期待的岁月。
1
优质教育送到孩子家门口
静安区教育局副局长孙忠介绍,目前,该区已经建立了闸北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成功教育集团、彭浦一小教育集团等首批3家集团,形成了单法人集团、多法人集团、委托管理等三种不同类型的集团化办学类型。它们的办学尝试,为该区集团化建设提供了经验。
今年9月,风华初级中学教育集团成立。集团运作将通过资源配置、课程建设、师资研训、质量评价四个维度的联动共育,推动优质教育的融合、共振与创生。目前,集团的两个校区已经开展了学校管理平台、教师备教平台、学生评价平台的一体化建设。集团由彭浦新村第一小学、科技学校、阳曲路小学3所学校四个校区构成,3所学校四个校区相对靠近,招生地段范围相邻,各校区间步行10分钟内抵达。集团内各个学校已将其拓展型课程的大门“敞开”,学生可以跨校修读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课程与教师资源实现了互惠共享。彭浦一小教育集团专注于语文学科研究中心建设,不仅集团内三所学校的语文教师组团发展、联合教研,还将积极推进教研成果向整个彭浦地区小学教育学区辐射。
与此同时,静安区也将通过学区化建设,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共享。成立于2015年的彭浦地区小学教育学区由13所小学(含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部)组成。学区采用片区式管理模式,依地理位置划分为四大片区,片区各学校间,在学校资源共享、校本特色课程共享、联合教研、师资柔性流动、师资培训等方面进行高效紧密的合作。在高校和市区专家共同指导下,彭浦学区内的区域共享课程《科技创意梦工场》的共建,目前已作为区域共享课程逐步向全区小学推广。
由市教委牵头,静安和崇明以“城乡一体化、集团化”办学的模式,成立了一师附小教育集团,委派静安区一师附小在崇明筹建“上海市第一师范附属小学崇明江帆小学”,使其成为崇明的一所新优质学校。2016年9月,该校将开学,把一师附小的“愉快教育”理念送到海岛。
2
60位特级教师力推公开课
在这飞速变化的世界里,什么才是孩子终身学习能力形成的核心要素?数学好的孩子有什么思维特质?这些思维特质又该如何培养?作为父母,怎样的陪伴与倾听,才能守护孩子的梦想?为什么说价值观、核心素养、基础能力这些看不见的东西,才真正决定一个人走得有多远、飞得有多高?……
回答这样的问题,需要知识、经验,更需要智慧。而抛出这一连串问题的,是沪上60位颇负盛名的特级教师。唐盛昌、倪闽景、方培君、周云燕、应彩云、戴耀红等,也都是本市基础教育界各学科的大伽。他们以《师道匠心:特级教师给学生、家长和教师的60堂公开课》一书,将60堂不同学科、不同育人方式的课程娓娓道来。
已担任副区长职务的物理特级教师倪闽景,对课堂、对孩子仍情有独钟。他在公开课上说,为什么现在是学习科学最好的时候?200年前科技强国是英国,而现在是美国。如今是一个互联创新的时代,重大科技突破方向包括新能源、新材料、基因工程、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等等,这些都需要人类去探索,所以,学校教育责任重大。
不是常有人说,家庭教育最大的麻烦就是“青春期遭遇更年期”吗?德育特级教师戴耀红说:“家长如何读懂青春这本书?爸妈不甘心做青春期的读者而是要做作者。家长不要以为养育孩子就有干预孩子生活的权利,而是要了解青春期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教会孩子学会做决定,让孩子自己选择。”
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语文特级教师周云燕说出了秘诀:“14岁之前是阅读的黄金时期,阅读体验对儿童至关重要。家长应顺应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和书本建立联系。家长要腾出时间和孩子一起阅读,让读书自觉地成为全家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家庭里还要营造氛围,让孩子生长在书香里。”
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以及音乐、体育等全学科,从幼儿园到高中全学段,60堂特级教师公开课可谓包罗万象。策划者上海教育出版社表示,新学年送给学生和家长的这份礼物,也可称为是一场匠心独运的教育思想盛宴。
3
倡导做一个“非吼叫妈妈”
“非吼叫妈妈”,一个近来新冒出的概念,一个对妈妈们提出的新要求。望文生义,就是妈妈不要对孩子大声吼叫。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周遭有多少“非吼叫”的妈妈呢?换句话说,妈妈为什么那么爱吼叫?
提出这个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问题的,是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萍。她最近比较火,原因就在于她写了一本很热的书《沐阳上学记》。她说:“我用7年时间陪伴孩子成长,并把它写入文字,成为一份家庭成长的文字档案,既是私人化的文学创作,又是一份所有普通家庭的岁月记录,更是述说着普通的真正的中国孩子、中国父母和中国家庭的故事”。从小升初择校、奥数班征战、遍访名医治疗近视眼、到琴童能不能变成郎朗等等,对每一个经历过的家长是一份反思,对未经历的父母是一种引导。萧萍认为,更重要的教育是顺应成长,发现成长,妈妈们要学会倾听孩子、关注孩子成长,真正的爱是要学会情绪管理,做一个理智型的妈妈。
“你怎么还不做功课?!”“你怎么还在玩游戏?!”……这些出自妈妈口中的吼叫,几乎已是司空见惯。这几天,萧萍联合中福会儿童艺术剧院院长蔡金萍、主持人秦畅共同倡议发起了一个妈妈的自我情绪健康管理组织——“非吼叫妈妈”俱乐部,呼吁妈妈们要善于克制自己,不要做情绪的被动角色,要学习做一个“非吼叫妈妈”。有一个十分有趣、也发人深省的现象——在3位妈妈发倡议的现场,最起劲的居然是孩子,他们急迫地拉着自己的妈妈在“非吼叫妈妈”时光墙上签字。看到有些妈妈颇为踌躇,萧萍说:“我们都是凡人妈妈,都不够淡定,但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做一个自我管理的妈妈,做一个‘非吼叫妈妈’,成为在孩子成长中最好的妈妈伴侣,而不是羁绊。”
其实,倡议“非吼叫妈妈”,意义就在于引导妈妈们懂得,对待孩子一定要发自内心地欣赏,要能发现孩子的兴趣和特长,还要静静地等待并享受孩子的成长过程。这样的家教理念,值得广为传播。
本报记者 王蔚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