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琵琶、扬琴等当今公认的中国民族乐器,其实是从丝绸之路上流入我国的“外国”乐器,历经我国世代音乐家的改良,才形成如今的面目与音色。而阮,则是因为某公主为和番而远嫁,随之一同“输出”海外的民族乐器……在第34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即将闭幕之际,我们从几台重头戏中,窥得“一带一路”上的和谐乐音,是如何始终飘扬在历史文化长河之中,并引领着乐坛新人推出相关新作,成就和平、喜乐的现在与未来。今天首篇从中国民乐新人新作新声音切入,阐释中国民乐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深切联系以及当今世界音乐的丰富多样。明天第二篇则从东盟十国音乐会以及与上音青年作曲家的互动,凸显海内外音乐人对“一带一路”也有着共同的关注。后天则将从本届“上海之春”开闭幕式,首尾呼应地聚焦丝绸之路上的中国故事展开……
昨晚,一群上海民乐团的年轻人身着素白长衫,在上交演艺厅墨色渲染的多媒体条屏下,以精湛绝伦的演奏技艺,呈现出个性十足的笛、阮、二胡、琵琶等乐器间“对话”“争鸣”的景象,展现出爱的萌芽直至绽放的情感跌宕。最终,屏幕上出现5个大字:“栀子花开了”,暗合春日春色春意皆盎然。
来自“一带一路”
颇有意味的是,这台注重展现中国古老乐器新声音,被称为“音乐现场”的演出中,出现的大部分中国民族乐器,都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中国绵延千年的文化交流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结晶。例如琵琶,按谭盾的说法,琵琶在各个国家与民族的千年流转之中,唯独在中国生根发芽,且在唐代还“出口”至日本形成“五弦琵琶”。而西域一带如今不再有此乐器。扬琴,则原本是波斯乐器,在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尺寸、不同的名字,但是硬件要素基本不变。唢呐艺术是国家级非遗,也是电影《百鸟朝凤》的主角,却早在公元3世纪就从波斯经阿拉伯传入我国,直至日韩均有其变体……民乐团长罗小慈说,中国民族乐器的演变本身就证明了中华文化的有容乃大,以及丝绸之路在文化历史发展过程中“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栀子花开了”音乐现场,就是一台中国民乐青年音乐家,从作曲、编导、舞美到演奏家的一次集体尝试。汇聚了包括来自新疆的维吾尔族青年艾尼瓦尔·瓦吉丁在内的四位作曲家,以及民乐团正在“绽放”的青年演奏家,“合力”发出新声音的意愿。艺术指导胡晨韵本身也是一位吹奏唢呐的高手;想出以多媒体屏幕渲染中国水墨效果的导演更是一位90后。在昨晚的舞台上,二胡卢璐表达出了情伤时的呜咽;琵琶汤云理以高超的弹拨技巧展现了情感的激越;笛子金锴则以或悠扬或起伏的乐音展现了古风新韵。注重声画对位的多媒体动画,则以山水泼墨或晕染,与音乐同辉……
面向海外演出
思考民乐如何能被当下青年接受,如何与世界对话,是近年来上海民乐团的主要课题。中国民乐本身就是一带一路的产物,因而具备与世界对话的基础。去年“上海之春”期间,来自哈萨克斯坦的代表团来到民乐团交流。双方欣喜地发现,对方乐团中都有与自己乐团形似、声似的乐器。两国音乐家的情感开关被刹那触动,其乐融融。罗小慈透露,民乐团6月12日要赴希腊参加中希建交45周年的演出,将让世界看到中国民乐的博大精深与个性色彩。眼下,他们还在策划以“共同家园”为主题的“音乐现场”,旨在2018年起面向海外演出时,让各国人民了解除了西方古典音乐之外,还震动着中国历史与当下的华夏之声。
与此同时,民乐团还在为力推新人新作而赶着建设新音乐厅,争取年内启用。近几年来开发了“海上生民乐”“冬日彩虹”以及“栀子花开了”这样的中小型品牌音乐会,将于民乐团新音乐厅里驻场上演。虽然每场能容纳的观众不过200多个,但是从遥远处飘来,与当下时代节奏共鸣的中国乐音,会回荡在青年听众的心里…… 首席记者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