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神仙生活”
学校,是每个孩子向往和憧憬的地方。张洵澎终于可以毫无顾忌地亮开自己的嗓子,唱自己喜欢唱的;可以随心所欲地舞动自己的四肢,跳自己喜欢跳的。
这些同学,不能不说,进入戏校犹如进入了童话王国,享受着自己从来没有过的惬意。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有一位丑角演员,也是昆大班的学员屠永亨直言不讳:
“当时我们这批昆曲大班的学生中,有好多出身在贫困的家庭里。我妈是药厂工人,我爸是修车的。我有三个弟弟,我最大,我的母亲是后母,所以说我的家庭缺少亲情、温情,我从出生到进戏校没穿过毛裤。我们一起进校的小伙伴当中小时候很调皮的,所以一到学校,什么都是新奇的。举个例子,我们有个同学叫杨松柏,进学校以前从来没有见过抽水马桶,他不明白马桶里的赃物怎么会被抽掉的,发现水下去就觉得很新奇。有一天,大伙发现马桶被异物堵住了,再一掏,发现里面竟是一把筷子。后来经过老师调查,发现是杨松柏把筷子捅进去的。因为他一直想搞明白,抽水马桶是怎么工作的,没有工具,就偷偷地用筷子捅进去试试,一次不成,再来第二次;二次不成,再来第三次……直到把马桶堵住。”
不仅在那些出身贫寒的学员眼中,戏校的生活是他们想都想不到的“神仙生活”,即使出身大户人家,从小娇生惯养的张洵澎也明显地感受到,领导和老师们,对于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昆曲演员是给予了多么大的希望。吃的、穿的、住的、用的,一切都是最好的,体贴到极致。
时任上海戏曲学校副校长的周玑璋,是一位早年参加地下工作的老革命,是深受戏校师生敬畏的“老校长”。周玑璋曾经追随部队转战南北,他的身上,带着革命军人雷厉风行的做派,又有着北方汉子特有的豪爽热情。虽然操着一口浓郁山东口音普通话的他,看上去和柔美的江南昆曲是那么格格不入,但一生艰苦朴素严于律己的他,却在新中国建国初期,物资相当匮乏的情况下,倾尽所有,为这批学戏的孩子创造了一个近乎奢侈的环境。包括张洵澎在内的许多学生回忆起周玑璋校长都不无感慨地说:光看周校长的外表,你根本看不出他的艺术气息。然而,他却是真正懂艺术,懂得如何培养艺术人才的。在那个年代,像他那样懂得爱惜艺术人才,尤其是古老高雅的昆曲艺术需要“富养、娇养”的领导,真是少而又少;也多亏了有周玑璋校长,才有了我们这一代人。
让我们来稍微了解一下戏校孩子当时的生活条件,你就会明白张洵澎所说的“富养、娇养”是怎么回事了。先说吃。那个时候,文化局给这些孩子的伙食费是每个月十四元多。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光吃饭花十四元真是很高的消费了。就说平时,开饭的时候总是八仙桌一桌一桌的,大食堂的事务长张世英是个厚道、勤奋,责任感特强的好人,一直给他们换花样。
到了夏天,八仙桌的两边,一边是一桶绿豆粥或绿豆薄荷汤(冬天就换成赤豆粥),一边是一桶白米粥。怕孩子们烫着,师傅们煮好了,都早早放在那儿凉着的。白面馒头里面有馅的,红枣切得很细,里面一团猪油、核桃。另外,还有肉包、菜包,经常变换着。遇到外出春游什么的,师傅们早早为孩子们准备好了可口的咖喱香肠包及水果。
在华山路的时候,每逢星期六,学校会安排开联欢会,同学们又唱歌又跳舞,吃着花色齐全的酱油瓜子、奶油瓜子和各式糖果、点心。这让孩子们喜不胜收。
除了让同学们吃好,还有穿好。学校为学员们准备了不同季节穿的衣服,夏天有夏天的衣服,冬天穿冬天的衣服。冬天寒冷,每个学员一件棉袄,外面还有一件蓝色棉大衣,各配一条咖啡呢裤子,出去就全套头的。到了开春,又换成列宁装,还有腰带束腰的。遇到夏天,女生们配发的是舞裙,上面的衬衣是麻纱的、印有洋泡泡花的,给女孩子平添了几分秀色。而女孩子连头上扎的蝴蝶结、脸上涂的面油也发。脚上是跑鞋,还有鞋带,所有一切都是供给制的。当时,他们一群学生外出活动,一色的衣服、裤子、跑鞋,又三人一辆三轮车,气势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