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带动下,振华致力于转型升级,期待成为连接国与国之间的“贸易之臂”。目前,振华重工已向“一带一路”沿线52个国家交付了3512台设备。
从一台设备到一套标准
与其他企业先国内后国际的路子不同,国际化融入在振华重工的企业基因里。“1992年,我们刚创立时就立足海外,第一个项目就是加拿大温哥华港,经营四五年后才慢慢带动起国内的业务。”振华重工营销中心执行总经理陈凯说。
在全球最大的港口迪拜港,振华重工成功开发出全球第1台双40英尺箱岸桥,创下了每小时装运104标准箱的世界纪录,并在中东市场一炮打响。目前,在伊朗、阿联酋等中东14个国家的港口码头上都已铭刻了“ZPMC”(振华重工简称)的印记。“过去,我们靠某一种拳头产品能迅速打开市场,但是往往产品卖出去就结束了。‘一带一路’倡议发出后,我们积极转型,不仅是卖产品,更要把我们的服务和标准输送出去。”
在国际化过程中,振华重工积极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尽管振华重工的产品在全球市场占有率很高,但很多产品都在执行欧美标准,缺少话语权。近两年,公司借助全自动码头系统的研发契机,探索与国际航运巨头马士基合作,共同制定全自动码头这一新市场新产品的标准。
走出去要“入乡随俗”
世界各地的情况千差万别,要想真正在国际化取得成功,就不能生搬硬套中国市场的做法,而是在当地国家走本地化路线。“坚持本地化是走出去成功的关键,要入乡随俗。我们要尊重驻在国法律、制度流程,同时传递中国文化,加强双方的了解。”
张志勇是振华重工外派到斯里兰卡的项目负责人。在海外五年,他深切感受到”一带一路”倡议对当地带来的改变。
“当时我的任务是运营振华在斯里兰卡的第一个海外维保项目。中方就我一人,当地员工20人。目前,中方6人,当地员工130人。”
斯里兰卡处在“一带一路”上的重要节点,振华重工通过属地化发展,建立了当地的人才队伍。“刚开始,当地工人面对设备一筹莫展。我们从国内调派了一些经验丰富的工程师过来,建立培训中心,手把手带教,经过长期努力,当地工人终于能独立解决各种抢修故障。”
在陈凯看来,这是一个共赢的发展。振华通过这个服务网点,锻炼了自己的队伍。“以前的服务是零散的、不成体系的,现在培训了属地化人员,还能输出到周边国家服务。”
目前,斯里兰卡子公司已在印度、孟加拉、巴基斯坦等地拿下多个改造项目,“从现有的维修队伍挑选一些技术过硬的斯里兰卡工程师和技术工人,负责项目施工。”而对斯里兰卡来说,一批劳动力掌握了技能,得到了工作岗位,当地经济实现了大发展。由振华提供主要设备的科伦坡国际集装箱码头,吞吐量猛增,曾创造了世界港口增长的最快纪录。
路相联还要“心相通”
在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发展中,振华重工尤其注重软环境的建设。“我们不仅要算好自己的账,更要考虑当地人民的感受。用各种方法,加速国与国之间的融合与交流。”
张志勇介绍说,斯里兰卡工作节奏很慢,当地人习惯喝上午、下午茶,但是工期紧张,一开始双方矛盾不小。“我们想了很多办法,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工作期间不喝茶的政策,不搞一刀切禁止,而是持续推进我们的政策,慢慢地许多工人就改掉了这个习惯,融入我们的工作节奏。”
一点一滴融入,改变悄然发生。“我们在海外代表的是国家形象。要想长期耕耘,必须要讲诚信,树立品牌。我们的海外团队既是所在国的商业合作伙伴,也是人才培养基地,是社会活动志愿者,还是突发事件救援队。” 本报记者 叶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