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业主周刊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5月20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常态下,公益事业发展正当时
唐闻宜
  2015年5月10日至11日,“2015新常态下的公益事业发展论坛”在上海天平宾馆万顺厅举行。本次论坛围绕着新常态下公益组织的建设、公益创新、基金会视角下的公益资助与筹款等一系列专题项目进行了经验的分享与交流。论坛由爱德基金会、上海仁德基金会、上海爱德公益研究中心主办,吸引了众多知名专家学者、社会组织代表参加,对国内的公益事业发展起了积极推动。

  束鹏  上海仁德基金会副秘书长

  培育社会组织从“体验”开始

  目前的公益社区基本上覆盖了所有的部分,它是搭建和管理公益资源的一个聚集的平台。

  每个社会组织者都发挥不同作用,我们的政府更多的只是扮演政策法规的制定者。对社区的企业来说,应该是公益资源的监督者;对于社区居民,它应该是能成为社区的主体力量。

  在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方面,我们的切入点是教他们发现社区问题、开展项目、体验整个全过程。对这些民非组织来说,项目才是他们的生命。我举个例子,我们去年通过实践发现上钢街道的“温暖来敲门”这个项目,就是完全按照对社区的认识开发的项目,目前街道已经准备把这个项目做进一步推广,有了品牌以后,它就有了自我造血的机制,这样做不但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区的活动,同时也具有推广意义。

  徐永光  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

  如何计算社会组织的GDP?

  我们社会组织的GDP哪儿去了?这几年,我一直在分析民政部的社会发展统计数据,GDP没怎么涨,所以我认为公益经济应该从找回丢失的社会组织GDP开始。

  公益部门其实也是一个经济部门。中国GDP是多少呢?2013年是568845亿,我们机构的数量是54.7万家。

  我们拥有近30万家做服务的工作社团,它没有产出吗?基金会、慈善会除了将大把的钱给政府,也是在做服务,这块类别的GDP怎么计算?这个问题怎么解决。我认为,第一,是统计不全,要补回来。第二,要真正实现政社分开,政府就是政府,民间就是民间,分开了,这个数据就进入了社会组织自己的统计系统。第三,建立不重复统计,实现科学合理的、独立的社会组织统计标准系统。

  赵颖  浦东新区民政局社团处处长

  社会组织需要社区“沃土”

  新常态和社会组织有什么关系呢?我认为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新常态,它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状态。

  在一系列的门槛的降低下,很多部门还是比较关注社会组织的服务质量。举个例子,如果这个社会组织的的核心人员进行了更换,很怕听到的就是“你们组织没有那么好”的声音,这意味着你的服务质量出现了下降。在现在的情况下,社会组织的增值要求是很迫切的。我觉得问题的根源就是一些制度的设计,只有解决了根源问题,才能把这些问题彻底解决。 

  此外,社会组织的发展离不开社区,社区拥有大量的需求、资源、机遇,我们要重视与这些社区的合作,因为社会组织是因社会问题和社会需求而生,这是我们社会组织在工作中需要特别注意的。因此我们要学习的,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

  刘盛  瑞森德执行总裁

  创建“NGO粉丝市场”

  我们瑞森德的创新强度来自于客户的高要求,我们创新的动力来源于客户的新需求。有时候我们自己开发新的业务,我们做筹款与以前做咨询的时候是一套战略,只是因为客户要求高了,所以才有了新的创新。

  在公众筹款这方面,最关键的是公众参与。我提出一个概念“NGO的粉丝市场”,互联网把这些人集合在一起,让他们互相认识就是这个“NGO的粉丝市场”创建的意义。此外我觉得一个公益活动需要更多老百姓的参加,只有这样才会变得有意义。

  此外,公众参与的创新需要新技术和新思维,这个是我自己的尝试。我们去年用了3个月的时间,在公益巷注册机构,当时就有3000家组织入驻。所以,我认为公益创新的制约在于思路和视野。我建议“法无禁止则可行”。因为我觉得创新主题还是在于人。

  管建华  上海宋庆龄基金会秘书长

  不当“金主”还当“伙伴”

  我们基金会有一个品牌项目,就是“农民创业接力棒”项目,该项目主要是“授人以渔”的理念,旨在改变受助农村家庭的贫困状况,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儿童家庭教育和当地留守儿童问题。为了确保项目的成功率,我们得到了平安集团的鼎力支持,他不仅提供了资金,而且帮助我们基金会实现“采用企业化的管理来实现公益项目”的目标。一方面提高了企业品牌价值,另一方面在企业自身发展和社会公益服务相结合的模式就是新常态的,创造共享价值的一种生动的体验。

  总之,公益组织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我发展能力,才能以更加独立的姿态,出现在社会治理的舞台上,并有效实现自己机构的使命,真正实现公益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并使之成为一种新常态!

  胡小军  广东省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秘书长

  公益支持型机构发展初探

  对于公益支持型机构,一般从三个维度进行思考,第一个是制度层面,我认为对于公益组织或者社会组织的发展,在当前或者长期的时间内,政策依然是第一生产力。第二个层面我们更多的从资源层面思考问题,包括政府购买资金以及本土的基金会的发展,特别是资助型基金会的发展,他们为我们的本土组织提供怎样的资金来源,以及外来的基金会对我们造成的影响。

  我们过去更多的关注一线的服务组织,现在我们非常强调行业支持型组织,很多组织也慢慢正在倾向这样一个链条。比如,广州的金丝带联盟,针对癌症,主要就是为重症儿童服务。我非常赞同这些专业支持型机构的成长,它们提供的法律、筹资、品牌、财务等服务,我认为这些品牌机构的形成对整个行业的发展非常重要。

  白昊骞  上海黔程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善用理财强化公益“软实力”

  首先是我们的公益组织比较缺钱,这是一个现象,因为在我接触的很多组织了解到,很多组织都非常缺钱。它们没有足够的资金去保证项目的运作,那么我们公益组织如何善用理财来创造最大化的利益?

  我举个例子,2009年的时候,我的同学因肝癌晚期去世。除了对生命脆弱的探讨以外,我们都在想一个问题,他的妈妈怎么办,因为没有工作,是靠儿子资助的,我们大家七拼八凑了20多万给了他妈妈,我们想不能捐完就完事了。后来我们通过理财,在接下来的5年,不断地让老母亲每个月能够拿到1000多块钱的生活金,每月不间断地资助老人家,靠的就是是理财。

  试想一下,如果公益组织能善用理财的话,那么也可以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杨丽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副教授

  让高校成为公益组织的“人才库”

  我认为公益组织领域的研究生教育,首先是看社会组织发展情况。

  首先我们最开始主要讨论两个问题,到底我们的研究生是怎么样的,对这个领域的人才培养人才是怎么样的,我们看到他们论文涉及的内容与社会组织发展的需求,差距还是非常大。

  所以,你会发现这个当中,内容虽然涉及了各个主题,论述的框架、结论,都没有很好的学术训练,也没有真切地回应到社会组织的需求。我们对公益组织的需求了解得远远不够。

  此外研究生教育与公益组织发展的相关性,在这个方面上海比较明显的。在中国目前为止公益领域内的研究生教育确实存在了很多问题需要改进,我们任重而道远。对于公益领域的研究者来说,我们是希望能够推动公益领域的知识的创造和传承。

  唐闻宜 整理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业主周刊
   第03版:业主周刊
   第04版:业主周刊
   第05版:业主周刊
   第06版:业主周刊
   第07版:业主周刊
   第08版:业主周刊
   第10版:业主周刊
   第11版:业主周刊
   第12版:业主周刊
   第13版:业主周刊
   第14版:业主周刊
   第15版:业主周刊
   第16版:汽车社区
新常态下,公益事业发展正当时
社区版业主周刊12新常态下,公益事业发展正当时 2015-05-20 2 2015年05月2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