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垃圾投放点,她将塑料袋内的餐余倒进了标记为“湿垃圾”的桶内,然后抖了抖还滴着油渍的垃圾袋,随手准备扔进“可回收”的垃圾桶,此时身着绿色马甲的社区志愿者果断出手阻止:“错了,错了,袋子要干垃圾桶。”经过纠正,周阿姨进行了正确的投递,同时获得了2个“绿色账户”的积分。扔垃圾已经不是一件随随便便的事,这是从今年4月22日以来,这个小区5号楼居民渐渐熟悉的日常。
随着《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落地实施,嘉兴路街道垃圾分类设施配置及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全覆盖工作也在稳步推进。作为这场轰烈城市治理运动被牵动的一隅,香港丽园居民区的“三驾马车”从小区每栋楼里的邻里关系紧密度如何、居委干部号召力怎么样,到楼里党员数量和志愿者数量多不多等指标逐一进行分析商讨,最终决定先选择周阿姨所在的5号楼“试试水”。
多种举措紧抓“源头”管理
要改变居民生活习惯进行“撤桶并点”,这对于原本每个楼层都放置了垃圾桶的中高档小区香港丽园来说,显然是比较艰难的。在垃圾分类正式实施之前,居委会、物业、业委会就为此做了多项准备工作。
垃圾分类最重要的前提是居民,要靠大家一起参与。之所以选择5号楼,就是因为它占据了“人和”这个有利因素:5号楼社区党员多,且社区志愿者队伍的成员多数也住在5号楼,无论是宣传发动还是落实执行,都是占据优势的。果然,前期的入户宣传、各个垃圾投放点位的驻守、不定期的楼层巡察……5号楼的社区党员和社区志愿者在其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垃圾分类是“硬骨头”,提早考虑到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见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垃圾投放点位的设置和改造、垃圾分类知识海报张贴的位置、垃圾桶边洗手池的建立、值守志愿者的培训细则……“三驾马车”多次召开工作推进会,尽可能扫平让居民在“源头”自觉垃圾分类的障碍。
垃圾分类是场长期攻防战
垃圾分类攻克的是人们久已养成的习惯,如何让他们只是意愿上支持变成社区“全覆盖”?在推广过程中,5号楼也发生了一些“斗智斗勇”的故事。楼层撤桶后,有居民将快递箱直接扔在楼道里,志愿者通过快递箱上的地址找到业主进行劝说;还有志愿者反映仍有居民进行不规范投放,但无法找到扔垃圾的是谁,看着垃圾桶内混合的生活垃圾,居委干部忍着恶臭进行翻看,最终在一袋外卖餐余中发现了印有地址的外卖小票,按图索骥找到这户居民做上门宣讲。
“目前5号楼里自觉垃圾分类的居民已经超过95%,我们正在总结经验逐步向其他楼宇推进。”香港丽园居委书记翟磊说,“‘定时定点’的垃圾投放是必要的,没有监督,人就会随意。在楼道里如果不分干湿地乱扔一气,那么其他居民分了类的垃圾最终会被污染。‘定时定点’更有助于后端垃圾清运的及时和高效,还能通过提高产生垃圾的成本,倒逼居民践行垃圾减量化。可资源化再利用的垃圾都能够被准确分类回收,最终实现垃圾减量,才是我们大力推行垃圾分类的终极意义。”
摘编自 东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