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虹梅街道市民环保体验中心占地面积超过2亩,这座位于徐汇区钦州北路与桂果路拐角处的350平方米的建筑,是本市目前唯一以展示垃圾分类处置全过程并供市民体验环保科技成果的科普场馆。中心的建筑设计以江南民居特有的挑檐砖木结构、池水回廊和各种作(植)物的培育为特色,体现人与自然共生理念及整体永续的自然环境观;作为市民环保生活方式的体验中心,这里将充分发挥展示、宣教作用,建成后提供给广大市民参观的内容包括餐厨垃圾利用现状、餐厨垃圾的生物处理方法、肥料的种类和成分、不同肥力土壤的种植对比等。通过实物和加工过程的展示,充分传达垃圾分类所引领的新时尚,及其背后的科学理念。正如虹梅街道党工委书记蒲亚鹏介绍到的,虹梅街道的垃圾分类工作,以及环保体验中心的建成,这是30余万社区群众共同参与的结果,可以说,这是一项30万人齐心协力一起完成的一项事业。
总结好经验
提升治理模式
虹梅街道辖区涵盖了漕河泾开发区徐汇部分的全部区域,人口总和约30余万,主要由来22个居民小区约不到3万的社区居民、自开发区3000家企业约28万左右的企业白领组成。与其他社区相比较,该街道在开展垃圾分类之初,就必须要统筹兼顾社区居民和园区企业人员不同人群的垃圾分类情况。
早在2016年,该街道已开始针对社区居区的垃圾分类工作,当时惠工新村正面临小区改造,街道决定将垃圾分类作为抓手之一加以推进,在垃圾分类箱房建设、组建志愿者队伍等做了系统化准备。惠工新村的垃圾分类试点在居民区自治上起到了显著效果,大家逐步养成了源头上垃圾进行分类的习惯。
(下转2版) (上接1版)
前期经验是后期治理的基础。各个居民小区在垃圾分类过程中,也遇到居民的不解和抵触——有的居民不愿意将湿垃圾破袋,认为垃圾“老龌蹉”;有的居民认为“定时定点”丢垃圾带了很多不方便,早上来不及丢,晚上没地方丢;甚至有居民不断打“12345”市民热线投诉物业把垃圾桶撤了,小区乱丢垃圾现象增加。这些个性问题都通过街道每月的垃圾分类例会,逐步总结提升成若干个共性问题,从而形成“一小区一方法”社区治理的解决方案。有的小区设定垃圾分类“星级户”“荣誉榜”,正面宣传鼓励垃圾分类做得好的居民,形成示范效应。有的小区与居民一起商议形成了“三不五要公约”,即“垃圾不乱投、垃圾不落地、垃圾不混装;分类要清晰、投放要精准、相互要提醒、同心要协力、全民要参与”,成为了居民共同遵守的“软法”。有的小区开展“每日垃圾分类投放清单记录法”等创新举措,将居委、物业、业委会“三驾马车”监管、运作纳入常态化管理。
街道则顺势而为,从动员自觉分类到现场劝导、示范演示,再到运用微信公众号、社区报等传播平台开展“垃圾分类达人”评选,在全街道范围内形成良好氛围,逐步使全社区居民、白领将垃圾分类视作己任,大部分小区破袋投放垃圾率超过60%,惠工新村破袋率达100%,形成“垃圾分类应该成为大家的生活方式”的共识。
抓绝对多数
形成规模效应
在让3万多社区居民养成垃圾分类习惯的同时,如何让绝对大多数的28万园区企业从业人员也主动开展垃圾分类?街道分了两步走。
第一步是提升园区白领的知晓率和参与率。“飞驰的雷锋”活动让美团外卖小哥等在白领员工中普及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垃圾分类达人”宣传,让每个主动参与垃圾分类人员从社区到园区都集聚了一定的粉丝量。随着活动的开展,“滚雪球”效应也越来越明显,哪些是湿垃圾?哪些是可回收垃圾?也是成了员工们茶余饭后的共同话题。
第二步是提升园区企业食堂垃圾分类纯净度。据悉,虹梅区域内各个园区,包括捷普科技、3M集团、中核浦原等大型职工食堂数十家,各类企事业单位大型食堂近70家,各类餐饮企业300多家,每天形成的厨余垃圾至少在20吨以上,这也构成了辖区内餐厨垃圾的重要来源,且量多、质杂、点散等特殊的区域特征。在垃圾分类的集中回收方面,街道会同各个园区物业,分别在捷普科技园、越界创意园区设立集中收集点。
比如,在越界园区内设立集中回收点,是因为该园区小微企业众多,小餐饮店也相应较多,将另一个餐厨垃圾集中点设于此,不仅方便了周边数万白领人群、上百家餐饮店的湿垃圾的投放,同时也起到很好的示范效应。
要提升效率
得靠管理创新
虹梅街道为适应区域内人口构成特点,采用了“一区三点”湿垃圾回收处理模式。其中的“一区”就是新近落成启用的虹梅街道市民环保体验中心。
该中心由街道与辖区生态科技企业——天微环保合作打造,以一个完整的闭环系统形态向居民全面展现从餐厨垃圾分类、集中处理、到资源化利用的全过程。
“三点”是指华悦家园、捷普科技和越界园区,都分别安装了湿垃圾处理设备,减少垃圾清运成本,就近处置湿垃圾。据悉,湿垃圾投入设备后约15分钟,就能被分离出中水、可用作生物柴油加工的油脂,以及饱含生物菌种的堆肥原料。
“数据最能体现垃圾分类的成果”,街道每天都在统计干湿垃圾的清运量,检测湿垃圾的纯净度,量化管理促进了管理的效率。传统的垃圾清运模式,是环卫工人从社区、街区、园区等收集湿垃圾,集中运到徐浦码头,再由市相关部门集中处置。在开展“餐厨垃圾不出社区” 处理后,街道创新了湿垃圾清运流程,所有的湿垃圾都运到“一区三点”集中处理,改善了由长途运输及中转带来的垃圾渗滤污染,降低清运成本,提高了资源本地化利用效率。
“垃圾分类的根本目的是垃圾资源化利用和垃圾减量”,蒲亚鹏说:“从《条例》实施后,我们考虑问题,不要局限于垃圾分类,更要思考如何提升本地化资源处理效率,从源头上实现垃圾减量。”记者 颜静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