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地处航头镇鹤东村,四面环水,东西向最大的河流为四灶港。四灶港是一条老河道,全长16.8公里,下沙镇段长3.86公里,与卖盐港、咸塘港、呈祥港等形成古代下沙盐场运盐主要河道。
儿时对四灶港的印象,是一条热闹的通航河道,常常有一支支船队排着长长的队伍鸣着汽笛缓慢行过。带头的船只上住着3、4个船员,后面拖着一船船的黄沙、水泥及各种货物。他也是我们村里孩子夏天避暑之地,胆大一点的孩子不在支流里戏水,常会在大人带领下到四灶港游上一个多小时。家里大伯、二伯在以前的船运公司工作多年,极习水性,父亲也是一个游泳高手,于是童年岁月里的我们基本上没有去游泳馆游泳的经历,所有的游泳本领都是在他们三个高手调教下在宽宽的四灶港里学会的。当然有时,他们还会如表演特技般头沉在水里扎个猛子,摸起几个河蚌,让我们几个孩童欢呼不已。
四灶港作为围绕在我们村组的主要河流也是供给我们生活用水的一个重要渠道,清晨时分总有哪家勤劳的媳妇在河边水桥边洗衣、淘米。奶奶则每隔几天都会挑几大桶水装入她屋里的大水缸,用于饮水和烧饭。后来,奶奶挑上来的水渐渐出现了透明的浮游生物,我想水质的变坏,大概是从那时开始的吧。但是那时大家对河道污染都没能引起重视……
爸爸记忆里的四灶港,或许更多的是跟“铲钉螺”有关。1955年下沙地区成为血吸虫病患重灾区。自此下沙进行灭螺试点工作,当时的乡政府发动群众与专业队伍相结合的查灭螺、查治病、加强粪水管理等各项工作。延续到1965年—1966年进行了大规模的查螺灭螺运动,通过在河道上修筑灭螺带、抽水、洒药、铲土入水、浸杀钉镙,出现了男女老少齐上阵、千军万马送瘟神的局面。这也是发生在四灶港上人民群众团结一致战胜自然灾害取得胜利的有力见证。
奶奶记忆里的四灶港,是一个老一辈人里家喻户晓的传奇故事。相传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地处四灶港沿岸(现位于鹤东6组,7组中间)有沈姓和王姓两个家族。沈家居住在王家西北处。沈家世代家世显赫,后因王家请风水先生测风水,观得日出东方之时,四灶港与东南支流的洋湾处折射出的光线落于王家偏北处一亩六分地的区域,遂提议用此地做阴宅,后代可出许多官。王家便真的选定此块“莲子地”做坟地。沈家感到东南角上有大坟冲压,实为不祥,于是在四灶港与东南支流的洋湾沿岸,即坟场东南角处建一座庙宇,起名“消王庙”,以压倒王家后起之势,也以之为沈家庇福!至此,两家结怨对峙,并对簿公堂。有传沈家为了打赢官司,装载18荷花坛子金和18荷花坛子银打点各路,却不想船发生侧翻,金银连同荷花坛沉入四灶港。“消王庙”常年香火不断,后因东殿坍塌,于清同治7年(1868年),经重修后,改称“萧王庙”,内供十几尊菩萨,其中两尊有2米多高,一尊叫昭天侯,因黑面又叫扬阿太;另一尊叫威灵公。有传县级以上大官乘船于四灶港途径都会上岸前来拜上一拜。奶奶在说起当年的沈家时自豪不已,而我听了这个传说却唏嘘不止,多少大愁小恨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指尖落尘,弹指而过。
一条“四灶港”,三代人的记忆,承载着童年,深刻着壮年,更流传着传奇的故事。如今在00后儿子的印象中,他的描述就会是学校宣传的“河道综合治理的主战场”。经过各项治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四灶港”又将续写每个孩童的家乡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