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侄的一番话,引发了我的思绪。定居城里多年的我对现时农村的人情风土有点生疏了。望着眼前的几个师傅忙碌着,我不禁回想起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人互相帮工的情景。
那是改革开放的初期,农民虽然还不怎么富裕,但手头有些钱了。于是都想到了改善住房条件,纷纷拆旧屋(平房)造新楼。楼房像雨后春笋,一户接一户,一宅连一宅,一村又一村地拔地而起。不到十年,奉贤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农民都住进了楼房。
那时候,凡是造房子,只要你把材料准备好,劳动力不用愁。定好开工的日子,找一个沾亲带故的木匠或泥水匠做总指挥,由他另外叫几个能工巧匠就行。至于小工或其他干杂活的,全由宅上邻居来帮衬。开工当天,叔叔伯伯,七大姨八大姑齐来了。他们自带工具铁塔、粪箕扁担、铁锹……挖土的、和泥的、拌砂浆的,不用吩咐抢着干。东家男主人的任务是怀揣几包香烟,兜来兜去,发发烟便是。
工地上干得热火朝天,厨房间里做后勤的也不逊色。妇女们在东家女主人的带领下,叽叽喳喳地忙活烧水炒菜做饭,午餐和晚餐,顿顿有几荤几素。到了下昼,和面的、拌馅的,做起点心来个个手脚麻利,今日园子明日馄饨,天天翻花头。女主人招呼大家吃好喝好,乡亲们也没有更多的要求,抽的是低价烟,喝的是低档酒,不图什么。
最使东家有忧心的是“上楼板”的日子。因为每块楼板都是混凝土预制板,长四米,宽半米,有六、七百斤重。那时又没有起重设备,全靠壮劳力肩扛手拉。上楼板之前,先把楼板扛进“室内”地上安放好,等到墙砌到了三米高左右,便在墙上搁好跳板,楼板上拴上粗绳,八个“力士”分站在跳板两边。有人一声令下,吭呦吭呦,哼着号子奋力抽绳子,站在地上的人用木棍等用力顶楼板,只几分钟,一块楼板已抽上来搁在墙上。一幢房子,二三十块楼板半天多时间就搁完了。上楼板时那个劲往一处使、力往一处用,齐心协力的场面十分激动人心。这不仅是造房的关键工序,而且还是高空作业,紧扣着安全问题,是来不得半点马虎的。
到了“上梁、钉椽子、盖瓦片”的阶段,是最热闹的辰光。这时候男男女女齐上阵,扛梁木、递椽子、传瓦片,从下到上,地面、脚手架、楼板上站成一条龙,所有材料向上传递,成千成万的瓦片等在“人海战术”中送到了房顶,泥工师傅和木工师傅当然也忙的不亦乐乎。就这样,一天时间就能做好屋面,“结构封顶”。
帮工造房子图的是齐心合力,进度快。一般两上两下一栋小楼,从破土动工做基础,到主体结构封顶,有三、五天就可以完成了。剩下的粉刷、做地坪等工序,不需要“大呼隆”,笃悠悠就行,东家没有忧心了。
今天张家的房子造好了,过几天造李家的,再后王家的……村里人、宅上人把你帮我、我帮你,形象地称作“伴工敲背”,这种互帮尉然成风,讲的是义气,做的是义务。就靠这样,农村人先后都住进了楼房。
今天,瞧见几个师傅上窜下跳,表情都是冷冰冰的,我对当前的这景象感觉陌生了。那些滋养乡村灵魂的人情味,淡去了……
章遥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