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文苑/摄影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09月10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悠悠茶香蕴乡愁
余荫椿
  ■ 余荫椿

  题记:家乡金海社区开发建设日新月异,游子不胜感慨。老宅虽已拆迁,乡愁永不改变。特以此文,略抒江东情怀。

  “浸透苍山谷雨春,一壶禅意正清心。幽香缕缕时光醉,独酌黄昏品古今。”这是我前几年写的一首七绝《品茗》。我不懂茶道,但嗜好喝茶,喜欢龙井的香郁清爽,喜欢碧螺春的醇厚内敛,也喜欢白茶的温和淡雅。红茶性温,我较少饮用。

  退休后的日子,一直清浅着,没有波澜,品茶、写作成了生活的主旋律。每天清晨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灌水煮茶。我学过华罗庚的“统筹工作法”,水壶放上煤气灶,我就在一旁洗漱,两不误。水一开,给自己泡一杯香茶,水是沸的,心是静的,看杯中的茶叶舒展折叠的情愫,以倾诉的方式 ,释放茶韵的魅力。那一片片翻滚着的茶叶,在水杯的光影中泛着初春时的嫩黄色。一缕清香扑鼻而来,轻轻呷上一口,这种惬意的感觉真是难以名状。然后,打开电脑或是击键写作,或是浏览新闻,这就是我近年来四季不谢的“晨练课”。

  清水煎茶,新绿初开,是水给了茶叶第二次生命。茶的口味与水质相当有关,我不喜欢用纯净水泡茶,淡而无味。这就不免想起当年老家的那口老井,它的水清澈透明,甘甜可口,且冬暖夏凉。大热天下田回来,舀上一碗清泉咕嘟咕嘟喝下去,真有说不出的爽快。

  我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国家困难时期下放农村的,小家就建在一个小镇的边上,俗语说:近镇落乡。屋前有一条直通镇上的大路,是日出而作,日落而归者的必经之路。紧靠路边就是生产队的庄稼地。当年国家号召消灭血吸虫病,生产队在我家屋旁挖了一口水井,供三五家人家共用。井口呈圆形,水深有三四米,井口周边的地面用水泥铺成。井旁有两棵老榆树,撑开巨大的华盖,是盛夏歇凉消暑的好地方。记得当年“三抢”大忙时节,一到“吃烟”时分,我家井旁的树荫下就会坐满男女老少,热闹非凡。我们家也就自然成了茶水供应点,每天一大钵头佩兰凉茶,常常供不应求。此外,大热天路过我家门口的行人,也会时不时前来讨茶喝,大有苏东坡的“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的味道。所以,每年我总要种上好多佩兰,以供夏天为大家泡茶之用。为此,我写过一副对联:深水清清送千家万户,真情浓浓赠四面八方。 

  有句成语曰:“井水不犯河水”。其实,我多年观察发觉不然。我家这口井的不远处就是一条小河,有一年发大水,河里的水涨得能坐在小木桥上洗脚,井里的水位也高得不用吊桶就能拎水。后来河里的潮退了,井里的水位也慢慢恢复了原状。我心里一直在想,这口井何止连着旁边的小河,也连着我的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高考制度改革后我的两个儿子都升了学,被传为佳话。有人开玩笑说:“余家这口井的水真养人,两个儿子双双考出农门交好运。”虽是玩笑话,但两个儿子确实是喝着这口井里的水长大的。不论当年在家时还是后来进了城,我们都记挂着这口水井。老宅拆迁那年我故地重游,留意到原来的那条小河已被填平,老井也几乎干涸,心里很不是滋味。我在一首《老宅》的诗里感叹道:“场角的那口老井,曾为我家几代溢出了母亲的柔情,如今,也青春远逝,成了干瘪的乳房……”

  但是,当我目睹了农村城市化改造后,家家住进了新楼房,户户用上自来水,有了热水器和太阳能,冷热水龙头一年四季随意使用,城乡差别越来越小时,心里就是另一种感概了。如今,家乡屋顶的炊烟、清晨的鸡啼、拉犁的老牛、还有这冬暖夏凉的水井,都逐渐消失于视野。这是季节轮回的青黄交替,这是时代前进的吐故纳新。在七彩人生中,乡愁是最美丽的一色,我已用叶与根的不断情丝,把它永远织在心灵。

  书韵茶香,是文人至上的境界。我坐在电脑前击键撰写这篇短文,呷一口香茶,理一番思绪,用茶香舒平西风吹皱的黄昏。杯中荡漾的是浓情,沉淀的是乡愁。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新闻/综合
   第03版:故事/人物
   第04版:文苑/摄影
悠悠茶香蕴乡愁
一个生我养我的地方
秋色金海湖
《向日葵》
金海城事文苑/摄影04悠悠茶香蕴乡愁 2019-09-10 2 2019年09月1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