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人文天平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3月20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家庭”是个好东西:访周锦尉、吴幼萍夫妇
王泠一
◀周锦尉、吴幼萍夫妇合影
  我和理论家周锦尉认识很久了,缘分于学习小平同志的有关论述。他当时是文汇报理论部的负责人,我是上海社科院的学术秘书。当时,他总是来我院找副院长夏禹龙(解放前南模第一任地下党书记)和科研处李君如处长(后中央党校副校长)讨论涉及思想解放的“禁区问题”;我做对话的记录、整理,但不公开发表。2003年,周锦尉到高安路市委宣传部任很关键的理论处处长职务,开始了他在天平社区区域工作的经历。不久,他出任市人大研究室主任要职;同时担任市委宣传部阅评小组(设于康平路66号)的职务,目前每天负责阅评文汇报。

  记得我和他认识是在1990年秋,如今不过27年,很多同志包括读者在内已经无法想像当年思维之保守了。比如说,社科院成立一个亚太研究所;有个主要任务是研究和南朝鲜建交的可行性,就在内部遭到猛烈反对。但因为,小平同志主张东南沿海向亚洲“四小龙”(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学习和积极引资;1992年8月24日中韩两国就建交了。而周锦尉在报社,遇到理论上的挑战性课题就更多了。尤其是经济领域的,如奖金能否成为职工的激励机制?外资能否兼并我国国企?国有企业员工(主人翁)能否下岗或曰分流?浦东新区如何探索出一条新路来?甚至还有,房地产市场和城市土地开发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如果是50岁左右的天平社区报读者,这些问题就一点都不觉得可笑。当年如果不从理论上解决这些问题,就不会有后来徐家汇副中心的崛起和华山路的拓宽。周锦尉和王纪远一样、都很好学、也都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人到中年时还是如饥似渴去掌握新知识、新概念,拜访学术名家;这对于他及时地解读邓小平理论帮助极大。今年春节期间,为缅怀小平同志离开我们20周年,我带社科院新闻所研究生叶雪枫去府上拜访周锦尉、吴幼萍夫妇;受到了热情接待,吴幼萍和我是同行、曾任上海财经大学文明办主任的职务。吴幼萍告诉我:男儿有泪不轻弹!但那天早晨,当周锦尉从广播里听到小平离去的新闻时、不知不觉就流泪了。说起邓小平理论,我觉得以往谈其家庭观很少、但现在都用得着。小平同志的话很质朴——家庭是个好东西!其晚年最大的乐趣就是和家人团聚、出游。

  周锦尉、吴幼萍夫妇则是邓小平家庭观的积极践行者,且成果丰硕。吴幼萍告诉我:“锦尉今年已虚岁到了古稀之年,我和他结婚38年来,我认为他身上最大的特点是:执着、厚道。上世纪8、90年代,一些曾从事理论研究和宣传的同志不甘寂寞,下海赚钱了,但他还是一如既往,坚守着这个阵地”。他平时不喜欢“开无轨电车般的夸夸其谈”,但许多高校、机关、企业的朋友听了他的报告,总是对他说:“你做报告时侃侃而谈,思路清楚,通俗易懂,像换了一个人,使我们切身感受到理论的魅力”!周锦尉曾经被公众投票为排名第一的上海公共理论宣讲讲师,他尤其擅长理论联系实际地解读当下政策和热点时事问题。

  周锦尉的事业心很强,他一直对夫人说——“既然已做了一件事,一定要做好,要争第一”。改革开放以来近40年,周锦尉撰写、主编和与人合作出了30多本书,夫人问他最主要的代表作是哪本,他认为是1999年学习出版社出的《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党——学习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理论》。而我觉得最亲切的是——1996年12月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的随笔集《成长的烦恼》。这是记载小平南巡讲话之后(1992~1996)上海经济、社会之心路历程的全景式实录。不少文章,当年在文汇、晚报发表时我就品读过,如今重读自然就格外亲切。除了刘云山、张启承的两篇序和他自己的后记,《成长的烦恼》一书共收录了166篇文章。每篇都是一个巨变时代的上海浪花、是上海进行曲的一个音符。

  值得指出的是:当年,吴幼萍在财大党委宣传部工作,客观上是有“登报宣传任务压力”的;周锦尉则是资深报人、在新闻界朋友甚多,但夫妇俩从来不谋求工作上的“互相照顾”。《成长的烦恼》只有一篇文章是写财大的——“沂蒙山人给我们上课”,那也是出于公心!故事是这样的:一个叫马玉林的老区小伙正在财大念书;当时,每月的生活费是100元,占用了他7口之家三分之一的生活费!当他因生活所迫而提出退学时,倍感震惊的老师、同学和校方及时伸出了援手。周锦尉的文章发表后,更多的人伸出援手——捐款和勤工助学的机会;整个上海开始思考,如何让每一个贫困学生不因生活压力而退学,是为1993年的那个让人温暖的冬季。后来,上海高教界的助学行动不断创新并延伸到基础教育界,不知道挽救了多少希望和未来。周锦尉在文末还充满深情地说——“马玉林同学,为祖国的未来刻苦学习吧!感谢你给我们大都市的人们上了很难得的一课”。 

  夫妇俩在工作上不“互相照顾”,生活上却是举案齐眉的楷模。吴幼萍告诉我:“周锦尉这个人一向本分厚道,也是遗传他的父母。我家父母也是这样,我们又同是宁波人,生活习性相近,故我们两家父母的关系也很好,像这样的亲家关系,在我们兄弟姐妹和周围亲戚朋友人中确实少见”。“在大同、敬业中学学习时,老师同学就公认周锦尉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中学时他就是一级游泳运动员,曾获上海市中学生蛙泳冠军。工作40多年,他获得的各类奖状满满一大箱。但他感到最值得纪念和欣慰的是,获得‘比翼双飞模范佳侣’和市五好文明家庭的称号”。如今周锦尉还是经常下水畅游一番,有机会也总是陪夫人远足。

  在我的朋友圈里,周锦尉是个厚道人。关于其为人,30年前、著名学者邓伟志就曾常去文汇报理论部,说像周锦尉这样特别老实、坚守敬业的人,在文汇报恐怕是很难得的人才!当时是什么情况呢?有个段子是这样挖苦的:“一流记者炒股票、二流记者拉广告、三流记者拿红包、四流记者写本报”!但吴幼萍从来没有抱怨过“理论家的清贫”。周锦尉也不喜欢应酬,虽然能喝几杯,但最大的爱好还是读书和写作。前几年刘云耕同志担任上海市人大主任期间,尽管周锦尉从没有与他单独接触过,但他似乎对周锦尉也了解,知道周锦尉从报社出来先后任副局级、又很快提拔到正局级干部,刘云耕对他说:看来老实人也不吃亏啊!

  确实如此,一个心态健康、品位高雅而生活温馨、注重学习的家庭,是不会让老实人吃亏的!中国传统家庭理念中有“仁者寿”的说法,大抵也是这个道理。 王泠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社区广角
   第03版:家园建设
   第04版:人文天平
   第05版:平安天平
   第06版:平安天平
“家庭”是个好东西:访周锦尉、吴幼萍夫妇
曾 经
把最美好的给予孩子
市民文化节社区服务日活动预告
天平家园人文天平04“家庭”是个好东西:访周锦尉、吴幼萍夫妇 2017-03-20 2 2017年03月2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