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重过程、求实效
朱家角镇自全面启动“国家级生态镇”创建工作以来,认真对照国家级生态镇建设指标,完善基本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农业,推进节能减排,加大水环境治理力度,集中开展环境整治,不断加强绿化工程,生态环境有效改善。
几年来,朱家角镇创建工作重过程、求实效,以“专职人员、考核制度、注重宣传和人人参与”四个基本条件,为水源地保护、太湖流域特排限值作出了贡献,为上海保留了一片净土。
工作机制———镇政府将创建工作纳入到对各村居、企事业单位的年度考核之中,形成了一级抓一级,一级促二级的工作责任机制;镇人大将创建工作列入了重点督查工作。
工业污染防治———朱家角镇严格执行国家和上海市的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执行新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强化工业企业监管,加大了淘汰劣势企业力度,不断优化全镇的产业布局。
基础设施建设———全镇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建设、村庄改造、污水管网建设、环境卫生处理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建立了从控源、截污、泵管、处理、净化等完整的污水管理系统。
生态环境建设———通过河道保洁、村沟宅河整治、水系沟通、生态修复等综合整治措施,有效地提高了全镇河道水环境质量。同时不断加大水源涵养林建设、道路及公共绿化、增绿补绿等工程建设,提高了全镇绿化覆盖率。
环境管理———朱家角镇近年来不断加大对全镇区域环境的整治和改造力度,开展了清理“三小”行业、拆除占道违章建筑等多项整治行动,进一步提升了环境管理水平。
按照青浦区政府的总体要求,朱家角镇结合三年环保行动计划,大力推进实施以水环境治理、大气环境治理、噪声环境治理等为重点的环境保护工作。近年来,通过全镇各相关部门的协同努力,进行了截污治污、河道保洁、村沟宅河等一系列的水环境整治,不断加大包括生态林、水源涵养林、防护绿地、街道绿地、住宅小区绿地建设与大淀湖水系以及镇、村两级河道综合整治在内的生态建设力度和资金投入。使“生态环境规划”得到了有效的贯彻实施,获得了良好的生态效果。
生态经济篇
朱家角镇结合上海市产业发展趋势,确定采取“二、三、一”发展战略———加快发展第二产业,大力扩展第三产业,巩固提高第一产业,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农业:目前全镇共有优质茭白、旱地蔬菜、大棚西瓜、特种水产、优质水稻、蔬种繁育、食用菌等14个标准化生产基地,为全镇农产品实行标准化生产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和带头作用。此外实行品牌农产品营销,全镇已形成了“泖塔”蔬菜、“朱家翠皮”西瓜、“百果园”水果、“塘桥”蔬种、“悦更想”大米、“古桥”农机等系列农业品牌。
工业:充分利用政策优势,以“一园三区”为平台,促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发展绿色工业、生态工业。在工业园区的招商引资过程中,严把审批关,坚决杜绝能耗高、污染大、效益差以及与产业导向不一致的企业入园,提升了园区企业的品位和档次。此外,加大对水源地风险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根据企业的污染类型及污染现状进行梳理评估,对存在环境风险的企业进行关闭或产业结构调整。
旅游:自1998年至今,朱家角镇已在古镇区开发开放了课植园、城隍庙、大清邮局、童天和药号、朱家角人文艺术馆等20多个景点。辖区内,上海水上运动场、东方绿舟、太阳岛国际俱乐部等休闲设施完善。在举世瞩目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举办之际,朱家角作为世博主题实践区,已接待中外游客200多万人次,中外重要贵宾30多批次,世博安保工作平稳、有序,古镇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已成为上海旅游的一张靓丽“名片”。
朱家角镇产业发展导向:
坚决调整高污染、高能耗、高风险、低产出的企业,继续优结构、促转型,为引进优质企业腾笼换鸟,积极提升发展高新材料产业、巩固发展文体休闲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医药产业以及转型发展现代商贸服务业,打造绿色、生态的朱家角现代化工业园区。
案例———大淀湖及周边水系的综合治理
大淀湖地处朱家角古镇北侧,水体面积0.54平方公里,平均水深2.1米,周边河道9条。经年累月,大淀湖水域受到有机质污染,湖底缺氧,趋严重富营养化。
2005年由青浦区水务局、朱家角镇人民政府、朱家角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对大淀湖进行清淤疏浚,生态岛构建,景观再造,驳岸建设。2006年在对原有设计方案优化的基础上全面开展大淀湖的原位水生态重建和修复工作。具体工程有:1.大淀湖及9条支河清淤工程,通过水体外抽法彻底干湖疏浚,清淤约70万立方,并利用湖区清淤后的实土堆砌成生态岛。2.大淀湖区域景观改造工程,建设镇区核心景观要素和民俗风貌。3.新建大淀湖及周边水系整治生态型景观工程。4.大淀湖及9条支河泵闸工程,新建泵闸6座。5.大淀湖及9条支河护岸、石驳工程,护岸、石驳总长12.5公里。
生态人居篇
结合青浦区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区和第四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朱家角镇进一步完善污水收集、垃圾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污水厂:日处理1.5万吨的污水厂,2011年1月1日起该厂出水指标实行国家一级A排放标准。
污水管网:近年来建成市政污水管网92.7公里,今年将完成二级水源保护区4.28公里总投资1678万元和沈巷社区2.1公里总投资约1100万元污水管网建设的完善工程。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2008年度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涉及安庄村的11个自然村共376户;2009年度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涉及7个行政村14个自然村1203户;2010年度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涉及7个村35个自然村2546户;2011年度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涉及张巷、林家、新胜、建新、周荡、张马6个行政村25个自然村1463户,目前项目正在实施中。
环境卫生处理设施:2010年底镇区共有26座垃圾箱房、4座垃圾中转站、116座村级垃圾箱房,公共厕所33座、小便池17座。朱家角镇以卫生、整洁、健康、文明的崭新古镇面貌,顺利通过了全国爱卫会对“国家卫生镇”的复审考核。
同时,朱家角镇近年来不断加大对镇区环境的整治和改造力度,拆除占道、违章建筑等多项整治行动,并且建立健全长效综合管理机制,进一步提高了城镇形象,改善了全镇投资环境和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使全镇的市容环境面貌得到了明显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得到有效提高。
生态文化篇
朱家角镇以打造“文化朱家角”品牌为目标,积极开展古镇旅游节、“放生桥之声”文化艺术节、淀山湖捕捞节等极具地域特色的民间文化活动.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重大活动的参演者大部分是朱家角镇的普通老百姓,节目内容也是自编自创。
田山歌《插秧天》参加了2010年北京第29届世界音乐大会“国粹与原生态”专场音乐会,得到了专家和领导的一致好评;精心扶持和培育由著名音乐人谭盾策划的《水乐堂·天顶上的一滴水》、昆剧王子张军表演的实景园林版《牡丹亭》以及水乡音乐节等一系列档次高、影响力大的高端文化活动,翰林匾额博物馆、正大艺术馆、人文艺术馆、国际水彩画展示馆等一批文化场馆先后建成并使用。
案例———《角里人家》与“文化大桶”
朱家角镇倾力打造的首部田歌音乐剧《角里人家》于去年10月闪亮登场,呈现了水乡鲜活的民歌原生态。一幕连一幕的摇快船、江南船拳、阿婆茶、走三桥、收割归仓、编筐纳鞋……展示了朱家角地区的民俗风采、农耕文化。“文化大桶”以新市镇新地标的巍峨雄姿,以五谷丰登的粮仓造型承载着江南水乡的历史记忆,传承着朱家角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