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旅游拼图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2月06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鳝燠面干挑面
溪溪
  朱家角人善吃,哪怕一道小小的面点,也要精工细作做出九九八十一种不同样。说说面点的前世今生,让诸位“穿越”古往今来,品读“舌尖”下的点心文化。

  鳝燠面,老底子角里有好几家饭馆都会做,名气响的要数北大街“茂林馆”,大凡50岁朝上都吃过这道面。客人坐定,跑堂一溜烟上前,不用吩咐,张嘴就喊:“3号台大碗鳝燠面,来哉。”话音刚落,跑堂已托盘上面,后面必跟着大块头厨师,厨师拿着长柄大勺一横,份量扎足的鳝丝,眨时盖在白晃晃的面上,细心时还能听见鳝丝毕剥声。端起喝汤,鲜、辣、香直冲脑门,细汗渗出;捏筷挑面,一不留神,鳝丝“滑”下肚,你懊悔还没尝到个所以然,要紧再来第二筷面,仍然是外甥打灯笼———照旧;你再想来第三筷、第四筷,直到面挑净,仅剩小半碗汤水。好吃的东西全在汤里,边边料料皆是上等河鲜,鳝之味、燠之味、油香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融汇合,此等美味,你又怎能轻易弃之?完后,客人满意地抹抹嘴:“重味看浇头,明天我再来。”

  想当年,朱家角的大饼仅买3分钱,而这碗鳝燠面大约2角4分,称得上“吃”货中的奢侈品,噱头就在浇头里。鳝燠面制作方法非常考究的,据当年掌勺厨师介绍:先在大铁锅煮水,水中放桂皮香料,把洗净的黄鳝倒入水中,待鳝嘴开,划丝;在黄鳝汤里加葱姜与鳝骨同炖,骨酥,捞出,加酱油和盐继续熬汤;再将鸡蛋打碎,取蛋清兑汤汁,成透明银红状,放划好鳝丝入沸油爆,直至呈金黄色,鳝丝柔软入味,即可上桌。

  哇塞,一碗好吃的鳝燠面,保持了几百年来的传统工艺,留给角里人永远抹不去的记忆。

  且慢,还有一种角里人喊得“碰碰响”的干挑面,如今倒是墙内开花墙外香,变成了“额角头上放扁担———头挑”吃货。有朋自远方来,姚先生熟门熟路朝店堂喊:来一碗二两干挑,要汤。服务员端面上桌,但见干挑很清爽,仅留几颗葱花点缀,没啥内容。姚先生老吃老做,筷子二龙戏水,夹面挑起半尺高,热气香气四溢,复又夹面碗底拌拌,面色渐红油光锃亮,姚先生这才喝一口蛋皮汤,开始狼吞虎咽,一口二口三口,碗底朝天,心满意足又喝了一口蛋皮汤,一副道地的朱家角人吃相。姚先生问我:“为何称干挑?为何每回吃干挑,喝汤只渴两口?”

  其实,姚先生有所不知,干挑面在朱家角已经有上百年历史。古时角里还没有干挑面一说,摊头饭店供应都是“剃头师傅照老样”的汤面,后来,客人嫌汤面上桌速度慢,逼店老板另辟途径。店老板灵机一动,改变汤面结构,化湿为干,简单从速,滋味独特,奉送小碗鲜汤。于是,干挑面堂堂正正出现在人们眼前。现在,干挑面不仅角里人爱吃,就连外国总统也抵挡不住诱惑,来一碗尝尝,说一声“OK!”这是朱家角人的骄傲。           李溪溪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古镇新闻
   第03版:水都新韵
   第04版:社区清风
   第05版:泰安桥下
   第06版:旅游拼图
   第07版:银杏长廊
   第08版:漕溪拾贝
浓浓“年味”等你品
光绪帝变法成疾陈莲舫妙方除病
夜游朱家角
鳝燠面干挑面
朱家角旅游拼图06鳝燠面干挑面 2013-02-06 2 2013年02月0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