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平平淡淡——没有波澜起伏的故事,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不经意间,从1989年到2012年,时光已经流逝了二十三年。
在一个略显偏僻的乡村,如果不是刻意关注,谁也不会记得这样一段感人的往事,这样一个善良的老人。
走进不幸的家庭
今年57岁的夏木娟,有着一般人难以想象的不幸遭遇——
1958年,夏木娟虚龄三岁。大年初六早上,母亲挑菜走在路上,走着走着,一跤摔倒了下去,因为脑溢血,再也没有醒来。就在这年的11月,父亲去筑渠,下雨了,躲到一个坟坑避雨,不巧,突然倒塌的砖块压在了他身上。脊椎压坏了,治了三年也没用,还是瘫痪在床。父亲的姐姐领养了幼小的孩子。16岁时,夏木娟开始一边参加工作,一边照顾父亲。
1981年冬天,夏木娟发烧,40多度。去医院查出是化脓型结膜脊髓炎,很难治好。三个月后,夏木娟下身瘫痪了。这一年,她二十五岁,原本打算年底要结婚了。
刚刚开始自由飞翔的夏木娟,也只能躺在床上度过每一天了。她天天哭,哭干了眼泪。甚至用砖头敲自己的额头,不想活了。躺在一旁的父亲说:“阿妹,别哭,要坚强,你要活下去。”
这个时候,社会各界向他们父女俩伸出了温暖的手,村里、镇里、区里,民政、残联、乡亲,纷纷援助:吃的、穿的、用的一应俱全。可是,谁来照料他们的日常生活呢?村委会就近找了几个村民,可都因为嫌脏嫌累或者忍受不了夏木娟的古怪脾气而一一退出。
1989年,吕美宝走进了夏木娟的家,开始照料这不幸的父女俩:买菜做饭、洗刷打扫,倒屎倒尿、擦拭身体、陪着聊天……也许真的是有缘,吕阿婆的悉心照料赢得了父女的认可,她留了下来。
这一留,就是二十三年。
她说:“父女俩,没有一个知心人真心实意来服侍,他们太苦恼、太可怜了。在我服侍前已经换了4、5个人了。我是党员,党员要做好人好事。我想无论如何我要做好这件事。”
来自各方的关心和吕阿婆的悉心照料,夏木娟重新燃起了生活的信心,慢慢开朗起来,甚至还能躺在床上打棒针衫,挣钱买了冰箱、电视机。
海蟹风波
人们常说,久病的人没有一个好脾气,常年的病痛怎么能纾解夏木娟内心的苦闷?日子并不平静!虽说夏木娟渐渐开朗了、活泼了,但还会时常无缘无故地发脾气,吕阿婆也委屈、也无奈,但她更理解、更包容,总是默默承受。
有一次,夏木娟提出想吃海蟹。吕阿婆就去买了两只海蟹,回来随手放进了冰箱。下午,吕阿婆拿出海蟹准备收拾。不料一旁的夏木娟突然抢过海蟹,一把扔在吕阿婆身上:“这海蟹不新鲜了,还怎么吃啊?”吕阿婆目瞪口呆,竟一时不知所措。想想这么多年来照顾她,竟换来这样的回报,委屈得留下了眼泪:“那你自己去做吧,我不干了。”吕阿婆走出去了,夏木娟狠狠地关上了门。看着紧闭的大门,吕阿婆反而迈不开脚步了:孩子不容易啊,这么多年来一直瘫痪在床,心情怎么能好呢?发发脾气也正常啊。还是回去吧,不然这孩子晚饭怎么办?睡觉怎么办?我不能跟孩子赌气,不能跟病人赌气啊。
“木娟,开门。是我不好,你就原谅我一次吧。”吕阿婆敲着门,耐着性子恳求。夏木娟在里面大声喊:“你要回去就回去吧,别来管我了。”“我回去了谁来照顾你啊?开门吧。”“孩子,别犟了,让我进来。”半个多小时的赔不是、说好话,才渐渐让夏木娟平下心来,终于打开了大门。
吕阿婆进去后赶紧收拾,做菜烧饭。很快,一盆香喷喷的海蟹摆在了饭桌上。吕阿婆夹起一块海蟹放进夏木娟的饭碗:“吃吃看,好吃吗?”夏木娟吃了一口,脸上露出了笑容:“好吃,阿婆做的都好吃。”看着孩子吃得津津有味,吕阿婆舒了口气,也露出了笑容……
夏木娟常常说:“阿婆是妈妈。她当我女儿,我当她妈妈。我知道自己脾气不好,可还是会经常向她发火,她总是能容忍我。”
吕阿婆说:“孩子可怜,发发脾气心里也会好过一点的,发就发吧。有时候我也会忍不住对她凶的。想想不应该对她凶的,她是病人啊。”
一路上的风景
1999年,经过多年的康复治疗与训练,以及方方面面的帮助,夏木娟终于可以坐上轮椅了,再也不用整天躺在床上了。从那一年起,吕阿婆的护理工作里又多了一项内容:推着坐在轮椅上的夏木娟到处走走。
吕阿婆知道,终日闷在家里的夏木娟多么想去看看外面的热闹啊。于是,每个月里,吕阿婆总要推着夏木娟去镇上看看。可是,安庄村到沈巷镇的路程不短,六、七里路呢,对于上了年纪的吕阿婆来说,心有余而力不足啊。怎么办呢?吕阿婆就动员起她的老伴来。
这么多年来,老伴给予了她最大的支持,家里家外一个人料理农活、家务,让她安心照顾夏木娟。2002年,夏木娟父亲去世后,怕她想不开,吕阿婆和老伴索性在她旁边搭了个床铺,整天整晚陪着她,开导她,一住就是十三个日日夜夜。
对于阿婆的请求,老伴答应了。于是,在安庄村通往沈巷镇的小路上,人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一组风景:
一位老人推着轮椅慢慢地行走在乡间小道上,另一位老人骑着三轮车或前或后地跟着。过了一会儿,停下来,两位老人互相轮换,然后推着轮椅继续向前。一路上——
春天,花香阵阵;夏天,蝉鸣声声;秋天,落叶纷纷;冬天,薄雾蒙蒙……还有他们洒下的欢快笑声……
医院里一天都没落下
1999年,夏木娟被查出患有尿结石,住院动手术。这一住,就是两个月14天。吕阿婆一个人在医院照顾她,两个多月里,忙前忙后。
有一天,一位远房亲戚来探望,夏木娟恳求亲戚留下来照顾她一天,让阿婆回家休息,哪怕一天也好啊!阿婆终于答应回家去。可没想到,傍晚时候阿婆又回到了医院:“我回去洗了洗,换了衣服,感觉好多了。想想别人照顾起来不周到,还是我来吧。”
2004年,夏木娟因为胆结石手术住院,又是二十二天。
每天,吕阿婆一个人要给她做饭、擦拭身体、帮着翻身……晚上也不能好好休息。一天天的劳累,年老的吕阿婆终于也病倒了,发起了高烧。同病房的人都劝她回去休息。夏木娟看在眼里,也心痛不已,让阿婆回去休息几天。可是,吕阿婆不忍心丢下夏木娟不管啊,她说:“不要紧的,我能坚持的。你别担心我,好好养病。”
二十三年里,每次夏木娟住院,都是吕阿婆照顾,不管多少天,硬是一天都没落下。吕阿婆说:“我和她就是有母女的缘分,别人照顾她都觉得没我照顾得好。”
又留了三年
2009年,吕阿婆越来越感觉自己力不从心了,毕竟老了。她向安庄村委会提出找人替换的要求。村委会也感觉老人太辛苦了,是该休息了。
找一个像吕阿婆那样细心的人谈何容易?吕阿婆照顾夏木娟近二十年了,两人之间,早已形成了超越母女的情分和默契,一个眼神或者一个小小的动作,彼此都能感觉到对方需要什么,说话也不会有什么顾忌,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甚至赌气、发脾气也已经成了彼此间的一种交流。再找一个人去替换,确实难啊!
村委会打算让夏木娟去敬老院,可她不愿意,甚至发下狠话:“我宁愿死,也不会去敬老院。我就要留在村里,我就要吕阿婆。”
一方面是一下子确实很难找到合适的人选,一方面是夏木娟和村委会的恳切挽留。想想这个可怜的孩子,怎么忍心丢下她呢?吕美宝答应继续留下来照顾,同时也请村委会留意寻找替代的人选,算是个过渡期吧。
没想到,这一留,又是三年。
二十三年,每天都重复着那些琐碎的生活细节:买菜做饭、洗刷打扫,擦拭身体、陪着聊天……每一个生活细节都蕴藏着吕阿婆爱的奉献。
二十三年,每天都变换着那些寻常的情感故事:欢乐的、苦闷的、纠结的、舒心的……每一个情感故事都饱含着吕阿婆爱的责任。
正是因为吕阿婆的这份爱的坚守,才让我们发现了人性中闪烁的最美最真最善的光辉。如今,虽然照顾夏木娟的爱心接力棒传到了另一个阿婆的手里,但吕阿婆还会经常去看望,去帮忙做那些早已成为了习惯的琐事…… 蒋金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