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岁月追忆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11月15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的团长,我的团
马爽爽 张振
战友陈乃欧收藏的作战物资
  人物简介:(左图左起)

  夏海云,1958年11月出生,籍贯朱家角镇安庄村,曾参加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83457部队工兵二团一营一连。

  杨雪方,1959年10月出生,籍贯朱家角镇张马村星光,曾参加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83457部队工兵二团二营四连。

  蔡雪根,1958年8月出生,籍贯朱家角镇沈巷村徐家浜,曾参加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83457部队工兵二团三营九连三排七班。

  陈世林,1958年5月出生,籍贯朱家角镇沈巷村,曾参加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83457部队工兵二团特务连警卫排一班。

  1979年1月1日,新的一年带来新的开始,彼时在水乡古镇朱家角,有22名本地青年以及11名在角里插队落户的知青,穿上崭新的军装、头戴庄严的军帽、身上挂着鲜艳的大红花,伴随着锣鼓的喧嚣声,在乡亲们的簇拥下,纵身一跃大步踏上接新兵的军用卡车,从此踏上了一段未知的军旅生涯,也翻开了人生崭新的篇章。

  在这33名热血青年中,就有我们今天故事的主人公蔡雪根、陈世林、杨雪方和夏海云,他们都来自朱家角镇沈巷地区,由于年龄相仿,又住在同一个片区,四人相互间早已相识,蔡雪根与陈世林是初中同学,陈世林与杨雪方是高中同学,但是,真正让他们之间的同学友谊升华为生死之交,经历长达30多年的岁月积淀仍然坚固如初的,是他们之间一段共同的、特殊的、常人无法体会的经历,这段经历只有短短的27天,但这27天,648个小时,这其中的所见所闻所感,都是他们内心深处最刻骨铭心的记忆,这段经历的名字叫做——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

  血书VS遗书

  “团长,我要上战场!”

  如愿参军入伍的喜悦持续了不到几天,原本为期6个月的新兵训练,在进行了半个月之后就戛然而止了。部队接到了作战任务,整个部队即将开拔,奔赴中越边境。“上前线?打仗?”这四个青年人几乎同时得知这个消息,这是在他们报名参军入伍的时候想都没想过的事情。“那个时候,真的是想也没想,就凭着一股子热血的劲头,觉得既然加入了解放军,保家卫国是军人的天职,遇到打仗了,军人就要上前线,没什么怕不怕的”夏海云说道。于是,四人当中,有人一天一份向上头递交请战书,有人激动地咬破手指写下请战血书,为的就是向上级首长表明自己不怕牺牲、坚决要求上前线打仗的决心和保家卫国的赤子之心。最终,四人“如愿”加入作战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83457部队工兵二团,团长陈晋才、政委张祥和,四人分别被分派到一营、二营、三营和团部特务连。

  1979年2月17号,是他们上前线的最后一个晚上,每个人都慎重地写下了一封遗书。我们现在已经无法得知遗书的内容了,但是相信每个人下笔都是异常沉重的,一边是保家卫国的热血,另一边是对父母亲人的牵挂,哪一边不是沉甸甸的担子,哪一边都让人割舍不下。他们整理好自己的私人物品,连同那一封遗书仔仔细细的打成包裹,在包裹上认认真真的写下自己的家庭地址和父母的名字,为何要如此慎重?因为一旦在战场上牺牲,部队将会把这个包裹带回自己的家乡,这些极有可能是自己唯一能留给父母亲人做个念想的东西了。

  接受采访时,四人不约而同地提起为什么他们之间的友谊如此稳固,为何不是亲兄弟胜似亲兄弟——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年少相识,他们是参军在同一个团的好兄弟、好战友,更是因为他们之间曾经在那个上前线的夜晚,互托过生死,曾经郑重地面对面发誓,他们之中如果有人不幸去世了,活下来的人一定会照顾好他的父母,像亲儿子一样为老人养老送终,绝不背弃誓言!

  50公斤装备VS 0.01公斤藏尸袋

  “团长,我们准备好了!”

  1959年2月17日上午6点40分,整个战场全面开火。蔡雪根四人是在2月18号抵达前线的,还没感受到战场生死一瞬的惊心动魄,他们先被战场恶劣的生存条件狠狠“教训”了一番。他们是坐着货运的火车赶往前线的,整节车厢只有一个小天窗,呆在车厢里面可以用暗无天日来形容,几乎分辨不清白天黑夜。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整个车厢没有卫生设施,所有人的大小便只能在车厢里就地解决,可以说是臭气熏天,而且越靠近中越边境,天气越来越热,气温越来越高,出发的时候还穿着厚棉袄,到了目的地脱得只剩下一件薄内衣,车厢里的排泄物随着温度升高迅速发酵,整个车厢弥漫着一股令人作呕的味道。

  好不容易熬到前线,每个人开始领装备,作为工兵团的一员,他们每个人领到的装备可谓丰富多样,有:防毒面具、探测器、洋镐头、工兵铲、斧子,根据不同的兵种还会分发炸药包、火箭筒、冲锋枪、地雷等,再加上水壶、被褥等个人用品,看似军需物资很充沛,装备也很齐全,但整套装备足足有50公斤重,他们每天必须负重行军,为前线部队抢修道路,这无论对谁都是一个极大的考验,这不仅需要良好的体力,更需要一颗顽强的内心,支持着自己在战场上生存下去。

  无论装备多么丰富、武器多么精良,让他们记忆最深刻的装备就是一个大大的、薄薄的、几乎类似于一个加大号的垃圾袋,它有个名字叫“藏尸袋”。部队规定,藏尸袋必须要放在军装上一个特定的口袋里,目的是为了一旦牺牲,方便搜尸队能快速找到搜尸袋并将尸体放入口袋内。“这个东西可要放好,因为这很有可能是我们最后的容身之所啊”,杨雪方微笑着对我们说道。这个藏尸袋平常人想来都有点忌讳,避之惟恐不及的东西,当时的他们却必须每天随身携带,个中滋味用任何语言来表达都显得太过苍白无力。更别提在帽章、肩章的背后写下自己的名字、部队番号和血型,好像这所有的一切都是为流血受伤甚至是牺牲在做准备,这四个年青人虽然还未上战场,但是他们已经深深体会到了战场的血腥和战争的残酷。

  浴血奋战VS全身而退

  “团长,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

  1959年2月18日清晨,当4人终于辗转到达前线的时候,他们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一辆接一辆的军用卡车拉着整车的伤病员回到后方团部,有的人手没了、有的人脚断了、有的人全身是血躺在车里哀嚎、有的人都没挨到野战医院,卡车后车厢一滴滴的血水往地上流淌,整个后方乱作一团,所有人的衣服上、帐篷上、地上全是一滩滩的血迹,这才离战争打响不过24小时啊……

  目睹如此惨状,四人顾不上收拾复杂的心情,带上部队分发的压缩饼干和军用罐头等食物补给,跟着连队径直开赴前线。杨雪方和蔡雪根所在的二营、三营进入主战场的第一个任务就是为部队抢修公路,保障下一步重型机械武器的顺利通过。整段公路之前经历过敌我的激烈交火,敌方部队为了阻止我方重型武器的顺利通过用烈性炸药炸毁公路,现场条件非常恶劣,抢修公路难度巨大,整段公路已经变成烂泥洼地,好多死尸、死马残肢以及坦克车等武器碎片散落其中,更可怕的是洼地表面漂浮着一层血水,让人不寒而栗。整整500人的部队在这占地200亩的公路上奋战了一天一夜,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在烂泥地里清除腐烂的残肢,一些无法移动的大型武器装备就用炸药包炸的粉碎,大家众志成城用24小时的不眠不休提前完成抢修任务,为后续部队赢得了宝贵的战斗时间。

  1979年3月16日,部队接到了停战撤回的消息。整个部队都沸腾了,大家激动地紧紧拥抱在一起,每天住在猫耳洞的日子结束了,终于可以回家了。虽然此时距离到达越南前线不过27天,但是每一天都是生与死的较量,每一天看到当天的日出都要庆贺自己又多活过一天。蔡雪根四个角里老乡,偶然会在前线相逢,每每都是感慨良多,每次一定会反复强调的话题,就是:万一我牺牲了,请弟兄们一定帮我照顾好我的父母!

  随后部队从前线撤出,回到中越边境中方一侧311高地,此时敌我态势仍十分紧张,我方部队不敢松懈,在边境加紧构筑工事,随时准备迎接新的战斗。工兵二团无疑是这次任务的主力部队,有一次在工事中修筑坑道的时候,突然出现塌方,导致正在施工现场的蔡雪根双腿被石块砸伤,一时不能动弹。他身旁的战友迅速将他腿上的砖块搬开,由于附近没有急救担架,而且工事随时可能二次塌方,蔡雪根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忍着双腿的剧痛,在战友的搀扶下一步步挪出了事故现场,保全了自己的生命安全。自此,角里四兄弟虽然历经磨难,但总算有惊无险,全身而退撤出战场。

  1981年底,除了陈世林晚一年退伍以外,其他三人都安然无恙的回到家乡,又变成了一名普普通通的工人、农民,但是经过战争的洗礼,对他们的内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是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一辈子都无法体验到的特殊的经历和际遇。

  如今这同一个团的角里四兄弟,仍然会定期聚会,每年定期前往龙华烈士陵园吊唁牺牲的战友,也时常会相互讲起诸如晚上跟着老兵去勘察敌情一路提心吊胆等战场往事,如果有人问起,他们会带着一份自豪的向人介绍自己的参战经历。可以说,那段经历已经深深镌刻在他们的心里,是他们无法忘却的青春记忆,更是他们心中一份沉甸甸的家国情怀。马爽爽 张振 整理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古镇新闻
   第03版:水都新韵
   第04版:岁月追忆
   第05版:人文旅游
   第06版:泰安桥下
   第07版:银杏长廊
   第08版:漕溪拾贝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我的团长,我的团
朱家角岁月追忆04我的团长,我的团 2017-11-15 2 2017年11月15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