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乡土文化,编写特色校本教材
泖峰地区拥有丰富的水乡文化、灯塔文化、名人文化、和农耕文化,学校组织教师通过网络搜索、实地考察、民间探访等方式取得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并根据《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对资料逐一筛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编撰了“泖峰文化丛书”:校本教材《话说“泖峰”》《创意稻草》《让历史的灯塔照亮未来——泖峰文化校本课程集锦》;收藏了儿童绘本《夏瑞芳》,同时制作了以乡土文化为主题的剪纸、稻草贴画等艺术品,收集了乡村劳作的生活用品和农具——各种陶罐、犁、蓑衣、草帽、吹谷车等,创建了一个乡土文化展示厅,将这些相关的内容展示其中,供师生学习参观。
创意稻草
学校教师将稻草带进课堂,让同学们能和稻草有一次亲密接触。凭借着得天独厚的乡土资源,在2016年学校教师整理完成了“创意稻草”拓展课程的科目设计,让同学走进课堂了解稻草,了解家乡。
创意稻草科普项目以水稻秆为主要原材料,在传统技艺基础上传承创新,充分利用稻草杆、皮、芯的柔韧性创新出编、结、扎、缠、盘等丰富的编制手工技法,形成稻草画、稻草人、草垫、稻草刷、小扫帚、草粒书签等艺术实用品,让孩子们在学习稻草手工艺的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培育生态情怀、提升科普意识。创意稻草团队曾多次参加市,区级活动。
《话说“泖峰”》
沈巷小学创建具有浓郁乡土特点的“泖峰文化”主题系列教育活动,编制适合学生阅读的校本教材——《话说泖峰》,从水文化、塔文化、农耕文化、人物传略、诗词歌赋、传说故事六个部分,向大家讲述“泖”的深厚底蕴。引导学生传承和弘扬家乡的优秀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丰富校园的文化内涵。
活用当地资源,拓展社会实践基地
为了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亲近自然、了解社会、学会技能。学校活用本地资源,将太阳岛泖塔地区、王金养马场和全国美丽乡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张马村等拓展为学校的社会实践基地,参编《青浦区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版图》,并与之达成合作意向,使其成为沈巷小学长期社会实践的平台,协助学校学生开展参观、探究活动。
灯塔引领
沈巷地处三泖河畔、九峰腹地,历史悠久。建于唐代乾符年间(874—879年)的世界级文物灯塔——泖塔,迄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学校力争根植地方传统,以灯塔所具有的“坚实的基础、远大的目标”为学生学习的奋斗目标,利用有效的乡土资源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打造属于本校的办学特色。让学生在体验、感悟,发展特长和个性中快乐健康地成长。
泖河水资源科普
在区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下,沈巷小学联合沈巷居委会开展了主题为“净水有我”的泖河水资源科普活动。本次科普活动以小课堂形式展开,内容详实、贴近生活。小课堂主要分为四方面内容:第一,了解泖河的历史。第二,知道泖河水资源的重要性。第三,致力于保护泖河水资源。第四,参与知识竞赛。本次泖河水资源科普活动,不仅能够传播科学知识,而且能够激发同学惜水、节水、护水的意识。
夏瑞芳故居
位于张巷南厍村的夏瑞芳故居深巷幽弄,是夏瑞芳小时候居住过的房屋。故居中陈列着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各类书籍资料。而夏氏小学是夏瑞芳为回报家乡,捐建的沈巷地区第一所学校,为农村子弟提供了免费学习的机会。虽然小学遗址上房屋已经不再,但是当年学校的地砖被保留了下来,凹凸不平、略有裂痕的地砖记录着岁月、记录着感动,记录着一代企业家“自强不息、反哺乡梓”的品质!
带领学生参观夏瑞芳的故居,可以让学生们深入了解家乡名人,立志努力学习,回报社会。
伴马同行
王金养马场位于朱家角镇王金村,是一所专业的马术学校和户外活动中心,也是沈巷小学联合社区资源共同开发的校外教育基地,旨在为学生提供校外实践和体验的空间,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学生通过参观王金养马场了解马场文化,亲近友善动物,学习有关马的文化知识。使学生在实践的同时领略家乡与众不同的异域特色,感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景象,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与团队协作意识。
寻访张马村
张马村融合了传统水墨诗情与现代种植画意的江南水墨画卷的美丽气息。通过寻访美丽乡村、参观寻梦园、探秘香草、倒盆和磨豆浆等活动,使学生了解家园、认识香草,体会劳动的快乐,提高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能力,锻炼强健的体魄,感受童真、童趣!激发他们爱家乡、建设家园的情感,并以主人翁的姿态放飞心情,放飞美丽少年梦。
体验农耕文化
沈巷小学联合区统战部组织四年级学生来到林家村。老师带着孩子们参观“江南文缘”农家书屋。看着农民画家许凤英创作的一幅幅精美的油画,学生们表示要向奶奶学习,活到老,学到老。相声快板书演员从说学逗唱的基本功到唇齿舌喉的发声技巧,告诉孩子们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帮助孩子们体验到了农耕文化的深厚内涵,感受到了民间艺术的无穷魅力。
多种艺术形式,感受传统文化之美
学校积极普及朱家角地区本土文化,展现了学生良好的风貌,让学生切身地感受不同的文化,通过学习、发扬和传承,进一步增强学校学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小学阶段,以提高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为重点,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戏曲进校园、组团唱童谣、学习民族舞蹈等来感受朱家角地区的传统文化,运用喜爱的艺术形式表达学生的情感。
沪剧小社团
学校成立沪剧小社团,让沪剧的种子扎根于心。老师教学生们学习了沪剧《芦荡火种》选段《办喜事》。学生大部分不是上海籍,在沪语表达上也有很大困难,老师反复纠正语言和发音。暑假期间,沪剧小社团的学生们参加了“国旗下成长”青浦青少年升国旗暨爱国宣讲主题活动。
童谣社团
为了充分发挥优秀童谣愉悦身心、净化心灵、启迪心智的作用,学校成立了童谣社团。学校钟老师作词、唐老师作曲的童谣《三泖之歌》荣获区原创儿童歌谣二等奖,由社团王老师编排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沈巷是个好地方》童谣,很受小朋友的欢迎,并能从童谣中更深刻的了解沈巷。
民族民间舞蹈社团
沈巷小学的“小豆苗”舞蹈社团被区教育局授予为“青浦区青少年民族舞蹈文化培训基地学校”。社团目标:“让少先队员在舞蹈艺术实践活动中锻炼身体的能动性和协调性,培育审美情趣,传承地方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提升自身发展核心素养”。队员们在舞蹈中感受艺术美,锻炼协调能力,让“泖峰文化”走向舞台。社团参加各种比赛,获得了不少荣誉。
一直在前行,一直在路上
通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在学校的改变、学生的改变、教师的改变和史料的改变五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像李端、吴肖燕、程叶文等一批普通的青年教师在参与课程开发和实施中迅速成长,并屡次在市、区获奖。同时学校对成功经验进行总结,已有多篇论文先后在区市级刊物上发表和获奖,并编写了《让历史的灯塔照亮未来——泖峰文化校本课程集锦》。学校开展课题和项目研究,如区重大行动项目《根植传统,灯塔引领,利用乡土资源促进农村小学文化建设的实践与研究》、上海学校德育“德尚”系列研究课题《运用乡土文化资源有效促进农村小学民族精神教育的实践研究》等。
未来三年,学校计划完成《泖峰文化丛书》系列校本教材;形成《创意稻草》《马》等特色拓展型课程和《净水有我》等特色探究型课程;并能打造泖峰乡土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本学期,学校和镇文体中心合作的拓展型课程“腰鼓”“农具操”“田山歌”将走进课堂,给学生们带来更大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