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目击
 第A09版:早间点击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体育新闻
 第A13版:体育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法治视窗
 第A21版:广告
 第A22版:广 告
 第A23版:投资理财
 第A24版:股市分析
 第B01版:双城记
 第B02版:双城记
 第B03版:双城记
 第B04版:双城记
 第B05版:双城记
 第B06版:双城记
 第B07版:双城记
 第B08版:双城记
 第B09版:双城记
 第B10版:双城记
 第B11版:双城记
 第B12版:广告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连载
 第B16版:阅 读
 第B17版:香港购物
 第B18版:香港旅游
 第B19版:香港休闲
 第B20版:香港与我
 第B21版:好吃周刊
 第B22版:美食物语
 第B23版:上海味道
 第B24版:吃遍中国
 第B25版:上海地产
 第B26版:香港力量之开发
 第B27版:香港力量之置业
 第B28版:广告
 第B30版:广告
 第B31版:广告
 第B32版:广告
第B16版:阅 读
数字报纸
全球日报50强
中国数字报业实验室理事单位
新民晚报旗下媒体: 新民网 | 新民周刊 | 新民晚报社区版
上一篇  下一篇  
2007年6月28日 星期
阿胶之初刻拍案惊奇第二十回
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宣廷

  ◆ 宣廷

  据说,佛陀说法往往说得天花乱坠,但有一天,他沉默不言,只是拈花微笑,众人困惑不解,只有一人跟着微笑。这个人后来就是禅宗的源头,而禅宗,奉行的就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把一些不二法门神秘化的倾向,不惟宗教如此,就是如同阿胶的生产工艺,其起源与演变,也往往被神秘化。

  一种说法是,一个叫傅氏的和尚,法力无边,能够化腐朽为神奇。比如说看到乡间被废弃的驴皮,虽然臭气熏天,多数人掩鼻而走,但老和尚却看到其中自有大用处。至于他怎么看出有大用处,没有人说得清,而其奥妙,大概也就在这个说不清。

  那真是我佛慈悲,普度众生,老和尚发明用驴皮加工成胶,并传于后人。这个典故显然不是简单的乡间传说,因为极其严肃的学术经典《神农本草经》,也征信了这一传说,说“阿胶”,又名“傅致胶”。“致”通“制”,取“制造”之意,是傅氏制造的意思。

  这个故事虽然神奇,但显然不够曲折有趣,所以就产生了另一个喜剧性的版本。这个传说说道,一个以贩驴为业的东家,夫人分娩时气血两亏,身体羸弱,只好卧病在床。她的丈夫决心宰驴进补。不料驴贩伙计们一时贪嘴,把驴肉偷吃一光,情急之下,只好熬驴皮以进。东家产妇却因吃驴胶而病愈,此方产生。

  乡野传说固然可以添些韵味,但对阿胶的生产工艺,却只能更增神气色彩。甚至连大师级的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的记载,也显得单薄。

  记载相对细致的,还有李时珍的同时代人卢之颐,在《本草乘雅半偈》中他说:“煮法必以乌驴皮, 刮净去毛, 急流水中浸七日。入瓷锅内,渐增阿井水,煮三日夜则皮化。滤清,再煮黏稠,贮盆中乃成尔。冬日易干,其色深绿且明燥、轻脆。味淡而甘。亦须陈久方堪入药。”

  明人刘述金记述更有记实的色彩:“大锅七口,乌驴皮用牡者。皮入水已化,则每日递减一口,聚其融化之极者,止得一口,然后搭于架上,任其顺下而不断,凡四昼夜,胶乃成。”

  清代乾隆时江苏常熟人王应奎在《御南随笔·续笔二》中补充道:“火用桑柴,三昼夜始成。以麻油收者, 其色微绿, 以鹿胶收者,其色微紫。并光亮如镜, 味甘成, 无皮臭。其真者如是止矣,他说皆妄。”

  故事结尾,我们重温药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那句名言:“阿胶本经上品,弘景曰:‘出东阿,故名阿胶’。”寻觅民族瑰宝,知其源头出处。

  那么,真正的阿胶制作工艺究竟如何,切听下回分解。

 


上一篇  下一篇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