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目击
 第A09版:早间点击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体育新闻
 第A13版:体育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法治视窗
 第A21版:广告
 第A22版:广 告
 第A23版:投资理财
 第A24版:股市分析
 第B01版:双城记
 第B02版:双城记
 第B03版:双城记
 第B04版:双城记
 第B05版:双城记
 第B06版:双城记
 第B07版:双城记
 第B08版:双城记
 第B09版:双城记
 第B10版:双城记
 第B11版:双城记
 第B12版:广告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连载
 第B16版:阅 读
 第B17版:香港购物
 第B18版:香港旅游
 第B19版:香港休闲
 第B20版:香港与我
 第B21版:好吃周刊
 第B22版:美食物语
 第B23版:上海味道
 第B24版:吃遍中国
 第B25版:上海地产
 第B26版:香港力量之开发
 第B27版:香港力量之置业
 第B28版:广告
 第B30版:广告
 第B31版:广告
 第B32版:广告
第B11版:双城记
数字报纸
全球日报50强
中国数字报业实验室理事单位
新民晚报旗下媒体: 新民网 | 新民周刊 | 新民晚报社区版
上一篇  
2007年6月28日 星期
上海女孩在香港读大学,感觉两地教育大不同——
魅力大学生活在课堂之外

乐梦融
  ■ 走出课堂,在香港的学生能学到更多书本外的知识图TP

  顾一飞是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的三年级学生(香港高校本科为三年学制),她两年前在上海交大获得城市大学提供的奖学金后赴港求学。在这位普通的上海大学生眼里,香港高校的教育质量值得称道,但更具有魅力的高校生活在课堂之外。在采访过程中,香港无论哪所高校哪个科系的上海学子普遍认同小顾的说法。

  我的宿舍我自豪

  香港高校几乎每栋宿舍楼都有赞助单位,也有自己的主题和特色,学生可以照自己的“品位”选择入住,还可申请自己的室友。通常两人合住一间,宽带、全天候热水、免费香港市内电话让上海学生感觉宾至如归。不少家居条件欠佳的香港学生,也愿意把家安在宿舍。由于香港高校国际交流频繁,一幢宿舍楼里常能听到各种语言,上海学生完全有可能和金发碧眼交流生同住一个屋檐下。

  因为不少活动都是以宿舍楼为单位参加的,所以宿舍“居民”的团结感和荣誉感是十分必需的。每学期伊始,宿舍主管老师会组织迎新派对,用烤乳猪欢迎新成员。楼层主管是竞聘上岗的学生,享受单人住房或住宿费减免,但也必须关心楼层里的“风吹草动”,比如“邻里”关系是否和睦等,有时还得召集大伙同去采购生活用品。

  重细节让人感动

  已举办9届的城市文学创作奖是城市大学主办、所有港澳地区的高校学生都可以参与的文学奖,内地学生当仁不让摘得不少奖项,曾在交大就读的顾一飞就获得过散文组二等奖。小顾总结:“香港人的认真让人感动,让获奖者觉得自己不是写了一篇文章,而是创作出了多么了不起的作品。”

  比如,组委会会邀请作者撰写获奖感言,询问作者是否介意作品被修改,是否愿意让作品结集出版,是否愿意让作品被收入到图书网络,供全港高校学生查阅……一连串的书面问题让获奖者颇有成就感。最后连颁发的奖金的币种,都要特地过问,是愿意领取港币还是兑换后的美元?

  颁奖当天,评委会教授都正装出席,主办方还邀请媒体现场采访获奖者。有已经离港的内地交流生(学制一学期)特地赶回香港来领奖,奖金还不够住宿费加机票,但他们还是乐意前来。“我从小参加过不少作文竞赛,这里的颁奖规格无疑最高。他们把获奖者很当一回事儿。”小顾一语道破原因。

  能读到《新民晚报》

  香港城市大学的邵逸夫图书馆面积有一个足球场大,本科学生一次可以借8册书,借阅期是15天,可以2次申请延长。图书都是“精装版”——管理员会用硬面抄改装每本软封面的书,支离破碎的图书不可能在此见到。学生在借阅前,可以事先确认目标书籍是出借中还是在库。如果书籍已被借出,可以下预定单,一旦此书归来,图书馆会在当天电邮通知。如果此书无法在本校找到,香港高校的图书馆可以允许从他校外调学生需要的书籍。小顾一开始还不相信几天内便能拿到心仪的图书,没有想到跟着程序走,管理员不久便通知她来取书。

  照顾到各地学生,《纽约时报》、《读卖新闻》、《新民晚报》等都放在报刊架上任意选阅。在邵逸夫图书馆的书架上,内地出版的报纸有3份,《新民晚报》是其中之一,也是唯一来自上海的报纸,这让初来乍到的上海同学惊讶万分。《新民晚报》虽然会推迟上架一两天,但冲着是家乡的报纸,不少上海学子路过报架时,都乐意浏览一番。据说,越来越多的香港学生也去图书馆翻看内地报纸,一方面了解内地情况,更多的是为适应简体汉字。        见习记者 乐梦融


上一篇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