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目击
 第A09版:早间点击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体育新闻
 第A13版:体育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法治视窗
 第A21版:广告
 第A22版:广 告
 第A23版:投资理财
 第A24版:股市分析
 第B01版:双城记
 第B02版:双城记
 第B03版:双城记
 第B04版:双城记
 第B05版:双城记
 第B06版:双城记
 第B07版:双城记
 第B08版:双城记
 第B09版:双城记
 第B10版:双城记
 第B11版:双城记
 第B12版:广告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连载
 第B16版:阅 读
 第B17版:香港购物
 第B18版:香港旅游
 第B19版:香港休闲
 第B20版:香港与我
 第B21版:好吃周刊
 第B22版:美食物语
 第B23版:上海味道
 第B24版:吃遍中国
 第B25版:上海地产
 第B26版:香港力量之开发
 第B27版:香港力量之置业
 第B28版:广告
 第B30版:广告
 第B31版:广告
 第B32版:广告
第B11版:双城记
数字报纸
全球日报50强
中国数字报业实验室理事单位
新民晚报旗下媒体: 新民网 | 新民周刊 | 新民晚报社区版
上一篇  下一篇  
2007年6月28日 星期
刻苦学习,努力融入当地生活,香港学生在沪求学寻求发展良机——
毕业后,还想留在上海

钱滢 吴洁宇

  近几年,赴港求学热在内地考生中逐渐升温。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香港学生选择来内地读大学,积极适应以融入本地生活。当记者采访一些目前在沪学习的香港学生时,他们不约而同地表态:毕业后,我们还想留在上海!

  说上海话“老来赛”  

  “侬讲好来,我听得懂上海闲话!”拨通洪光耀的电话,他便抛出一句像模像样的上海话。

  三年前来沪的洪光耀,现在是上海财经大学市场营销专业大二学生。别看他“沪龄”不长,说起上海话来却一点不“洋盘”。“我的上海闲话不是‘捣浆糊’哦,嘿嘿,我女朋友就是上海人呀。”洪光耀说。

  洪光耀一家搬来上海,是因为做生意的父母将事业重心移到了黄浦江畔,也将儿子的未来指向了这座城市。“刚来当然有些不适应,可很快就习惯了,还交了很多好哥们儿。”小洪说,比起家乡香港,上海的生活节奏相对慢一些,地方大、住房也宽敞,“所以我渐渐喜欢上了上海,这里更适合长期居住。”

  梦想从事金融业工作的洪光耀,既努力学习本专业知识,也修读金融学作为第二专业。他有些不好意思地告诉记者,去年开始自己用压岁钱入上海股市,至今赚出了一半“本钿”。“很多著名的金融机构都在上海开了分支,我和爸爸妈妈约定好,今后要一起在这里打拼!”

  最爱吃“毛蟹年糕”  

  “我是一个人来读书的,爸妈还在香港。”2005年,从未到过上海的香港女生张丽雯只身前来财大报到。她选择上海的理由很简单:内地发展日新月异,而上海的机会更多。一到上海,她就碰上了“气候不适应症”:好不容易熬过炎热的夏天,上海冬天冰点以下的温度又令她受不了,不得不买回超厚的羽绒服,前所未有地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

  “开始几个月,我讲的话,别人老是不懂呢。”她吐了吐舌头,“我从小说广东话,普通话不太好,不过现在听得多练得多,就标准一些了,至少人家能明白。”同寝室的姐妹在她的“熏陶”下,都已能把粤语听个八九不离十。“我们常常一起看港剧啊,逛商店啊,我还带她们去吃港式甜品,叉烧饭、蛋挞……”张丽雯说,自己钟爱上海本帮菜,“特别是毛蟹炒年糕,味道好极了!”

  将来当“两地律师”  

  严格地说,沈皓麟是半个上海人。出生在上海的他,小学三年级才随父母迁往香港,因此回到这座城市读大学,于他而言,更像是一次“回归”。“爸爸妈妈在家里都用上海话交流,爷爷奶奶也没离开过上海,我身上海派气息很浓的,也很容易亲近这里的文化。”

  采访中,沈皓麟帮我们分析起两地学生的差异:内地学生更勤奋,学习能力比较强,擅长数学解题;香港学生更活泼,人际沟通比较强,擅长英语听说。正在华东政法大学经济法专业学习的他,已经有了清晰的人生目标:“我的计划是,考出两地的律师资格证书,利用自己的身份和文化优势,当个联系香港和内地的法务工作者!”

  实习生 吴洁宇 本报记者 钱滢


上一篇  下一篇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