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目击
 第A09版:早间点击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体育新闻
 第A13版:体育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法治视窗
 第A21版:广告
 第A22版:广 告
 第A23版:投资理财
 第A24版:股市分析
 第B01版:双城记
 第B02版:双城记
 第B03版:双城记
 第B04版:双城记
 第B05版:双城记
 第B06版:双城记
 第B07版:双城记
 第B08版:双城记
 第B09版:双城记
 第B10版:双城记
 第B11版:双城记
 第B12版:广告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连载
 第B16版:阅 读
 第B17版:香港购物
 第B18版:香港旅游
 第B19版:香港休闲
 第B20版:香港与我
 第B21版:好吃周刊
 第B22版:美食物语
 第B23版:上海味道
 第B24版:吃遍中国
 第B25版:上海地产
 第B26版:香港力量之开发
 第B27版:香港力量之置业
 第B28版:广告
 第B30版:广告
 第B31版:广告
 第B32版:广告
第B21版:好吃周刊
数字报纸
全球日报50强
中国数字报业实验室理事单位
新民晚报旗下媒体: 新民网 | 新民周刊 | 新民晚报社区版
下一篇  
2007年6月28日 星期

从兰桂坊到新天地

西坡

  作为最开放和最具国际视野的都市,香港的成功,为上海的发展提供了很多可借鉴的经验,同时,它的经济文化内涵,也在不断地渗透到上海人的日常生活当中。这不仅仅是指香港的电影、唱片、周大福、谢瑞麟、莎莎、恒生指数……值得一提的还有它的餐饮。

  对于没有机会到香港旅游的人来说,能够直接切入香港人的生活状态、生活方式,就要算餐饮了。

  据说上海的时尚地标新天地,就是脱胎于香港的兰桂坊。前些年笔者到香港,专诚到兰桂坊“探营”,结果略感失望,因为无论环境还是档次,新天地似乎都比兰桂坊高了一截。但无论新天地怎样时尚、怎样高蹈,它免不了受到香港的时尚季风的吹拂。在上海,采蝶轩、避风塘等茶餐厅的遍地开花,港式早茶的流行,乃至撒尿丸的受宠,都在显示香港的餐饮业所具有的渗透力和亲和力,以及本地海纳百川的胸怀和消化吸收能力。还有,本地一些标榜“港式”的餐室,不满足于玩弄“港式”玄虚——写几个招牌字、挂几味烧腊,而是重金聘请港厨主理。所有这一切,固然是两地文化融合、对流的证明,但更重要的是,上海人从对香港早茶的不理解到把它列为休闲方式之一,从热衷大鱼大肉,到青睐小碟小菜,从浓油赤酱到清爽淡雅,从粗放到精致,不能不说起香港餐饮业的贡献。

  现在可以肯定的是,香港是除我们所熟知的世界性的金融、航运、转口贸易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外,还是美食的中心。而在那种五彩斑斓、高度开放的美食长廊之中,香港的本地餐饮能够不为异域美食同化,立足本地,保持特色,开拓创新,独树一帜,实在令人钦佩。


下一篇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