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的书籍中,我更偏爱读人物传记。一部出色的人物传记很不容易写好,因为至少在大的关节上必须真实,所谓忠实于历史,否则就变成了想象和虚构,这就会对不起传主及其亲朋好友。更麻烦的是,如果涉及一些对立面,还容易引起纠纷和诉讼。因此,必须掌握全部资料,加以去伪存真,作非常详尽的考证、辨析。此外,还得有很好的文学功底和出色的文字能力,只是枯燥的材料堆积,还不能吸引人,当然也就称不上一部好的人物传记。
前些年,一家出版社出了一种人物“最后”几年的传记,很快就抓住了读者的眼球。一些有影响的人物“最后”几年,或更上层楼叱咤风云、一呼百应,做出了一生中最辉煌的业绩而彪炳史册。也有一些重要的人物,到了“最后”大彻大悟,对什么都安之若素,与世无争,江山风雨“都付笑谈中”。这样的“最后”几年,也能对读者有所启迪。至少,“目送鸿归,挥手五弦,俯仰自得,人在太玄”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境界,大概也只能是等到一个人“最后”几年才会真正感悟到的。
但不知为什么,这个“最后”的时间段逐渐逐渐越拉越长,某日看到一本“最后”十五年的书,当时就让我吃了一惊:一个人一生能有几个十五年,怎么“最后”可以有这么长?
不料还有更叫人瞠目结舌的,有一本书居然是《×××的最后39年》!我随即恐惧起来:这么一来,很有可能下面是“最后”50年、“最后”70年——也许传主一共活了近80年,没标明他的“最后”是这个时间,已经是“客气”了。好像西谚有云,人来到世上,就一步步向坟墓走去。有道理,我们活着就是倒计时,这样的“最后”又有什么错?
想想也真是悲哀,眼下的出书,不是在内容上下功夫,只是一会儿书大书小,一会儿横腰带竖腰带,一会儿让作者到处开骂喷人甚至装疯卖傻。无所不用其极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读者上当受骗掏腰包。
这个“最后”若干年的人物传记书籍,一开始还蛮像样的,也可谓另辟蹊径、独创首开。但是,好好的路走了没几步,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真让人感而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