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1版)如今,他又借助不同的科技手段,将刘翔点滴动作细分,进行微调。“训练后,我常向摄影记者‘讨’照片,将连拍的一叠照片逐张分析,寻找刘翔起跑以及冲刺中的问题。”
分析照片后,孙海平在刘翔的起跑器上做了“手脚”:后挪2厘米。这样一来,双手仍在起跑线上的刘翔,起跑蹬地的角度变大了,更便于发力。
一托一抓
刚开始出国参赛时,看国外选手的热身训练,孙海平感到疑惑。与国内传统的训练理念不同,外国选手在训练及赛前热身时,会全力加大运动量,似乎不把全身气力用尽不罢休。热身这样猛,比赛还能跑好吗?通过试验,孙海平发现了答案:厚积薄发。
“刘翔也一样。全部实力通过高强度刺激,才能彻底爆发。备战2008年,我要一个手在下面托,一个手在上面抓。托的是平时高强度的训练,抓的是刘翔未开发的身体潜力,这样一托一抓,刘翔成绩就能上去。”
备战北京奥运,改变从去年就已开始。
训练时,孙海平在跑道上给刘翔设下13个栏架,并且让他绑上3公斤重的沙袋,刘翔练起来,很像在“练轻功”。孙海平这时采用“渗透型”——根据刘翔身体的反应逐步加大强度。“也许开始对他的要求是绑着沙袋10个栏跑进15秒,但一周后,如果反应还不错,我会将标准提高到14秒30。”
孙海平给刘翔定下的单双年目标不同。2007年的目标是:成绩稳定在13秒。“单数年我们一般是为新的训练方法做试验,从这个轨迹可以得出规律:在他的水平上了一个台阶并稳定住之后,他还能爆发出更大能量。”
一松一紧
炎热跑道上,孙海平亲自放好一个又一个栏架,以自己为尺,调整好栏架高度。一步两步……沿着一条直线,以脚丈量,又专注地在跑道上走出29步——这是他研究出的栏间标准距离。转身,刘翔眼中的神奇师傅变身“魔鬼教头”。
“哒!哒!哒!……屏牢!好,再来一组!”隔着半个田径场,就能听到孙海平的“咆哮”。与平日儒雅谦逊的模样相反,训练场上的孙海平“就像换了个人”。即使身体不佳,他也坚持始终站着指导训练。他总认为,教练的精神面貌很重要,会直接影响队员。
训练时,孙海平对刘翔要求很严,但他懂得收放之道,追求高效、科学的训练,而不是简单的加时强化。“一味拖长训练时间,反会造成选手厌倦,效果不一定好。”
孙海平通过细节来排解刘翔的压力。一堂训练课的某个环节,刘翔做得好,师父每每跷起大拇指,以示表扬。像这样的手势,师徒俩还有很多,比如手掌向前,代表上体要前倾,两手环绕代表加快节奏和频率……
对刘翔来说,简单枯燥的训练,变得生动有趣了。训练中,时常能听到刘翔一展歌喉,大唱流行歌曲。“那是他练得开心了。”一旁,孙海平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