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中期,记者到奉贤,看路边排着一长溜“墙”,于是问,有人答了,还是不甚明了。直到听说当地农民欲拿此物砌自家屋,有关部门急忙出面制止,方才知道这些宝贝是文物,不能动。
这条由条石垒砌的海塘,叫“华亭东石塘”,始建于清雍正年间。1996年5月,在奉柘公路路基铲土削降拓宽工程中,埋藏地下270年的“华亭东石塘”,赫然露出地面。
历史上,由于杭州湾海水北侵,使古冈身(即海岸线)南端的大片土地沉没于海中。奉贤到金山一带是东海强潮的顶冲点,千百年来,海岸不断塌陷,大片良田被吞噬。奉贤的先民为保卫家园,筑起了一道道海塘堤岸。
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七月,汹涌强悍的海潮冲毁了元代修筑的大德海塘,冲垮了清康熙土塘,田禾房舍都被淹没。朝野震惊,于是命吏部尚书朱轼来江南查勘,议定修筑。
雍正六年,浙江总督李卫奉命巡查海塘工程。同时,命通政司参议俞兆岳全权总理海塘工程。他创造了“条石以铁销、铁笋相连”的方案,既使海塘更加坚固,也大大节约了材料,后来在60丈样板工程的基础上,全线仿效。到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华亭东石塘连同外护土塘全线竣工,工程历时十年。
这条海塘西起金山戚家墩龙珠庵,东至如今奉贤海湾旅游区的华家角,全长47.5市里,号称“四十里金城”。历经雍正、乾隆、道光、光绪诸朝,多次增高加厚,形成一道顶宽15米、底宽30米“石为骨、土为肤”的土包石海塘。华亭东石塘,在当时算得上一项利国利民的“实事工程”。
通讯员 徐建军 记者 朱全弟 金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