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难道她是在暗示我什么
“她是自杀。”靳峰说,“在我们包围了案发现场后,孟欣根本没有挣扎,顺从地上了警车。等到了公安局,她已经死了。经法医鉴定,她是事先服毒,显然是做好了死的准备。”
萧邦脑中电闪。他回想起孟欣在昨晚的一切行为。从医院里引出萧邦到先后掏出两把枪来迷惑小马,最终引出孟中华后,她才掏出第三把枪。显然,她的内心里已有了必须杀死小马和孟中华的决心。在得手后,她已完成心愿,便服毒自杀……
可是,她为何要这样做?她要杀死孟中华,机会应该很多;而要杀死小马,也不必等到孟中华前来……就算杀了二人,她仍然可以据理力争,可为何要自杀?萧邦凭直觉判断,孟欣并非畏罪自杀。
萧邦心里一阵难过。这个漂亮的女孩,就像一朵美丽的红罂粟,对任何男人都能构成致命的诱惑。可惜,她凋谢了……
“孟欣死的时候,手里捏着一张纸条。”靳峰说,“上面是一首古诗,后面还添加了几句,我想了半天不知何意。本来没必要告诉你,但你很聪明,或许能参破其中的奥秘。”“什么诗?”萧邦眼睛亮了起来。
靳峰想了想,缓缓吟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光在天上,地上有寒霜。明月照大港,故乡在远方。”萧邦默默记下,但不知何意。这诗的前半部分,在中国可谓妇孺皆知,但后半部分的打油诗句,明显是孟欣加上去的。
靳峰匆匆离开。萧邦陷入了思索中。他想不出诗意指什么,但他知道孟欣死前手里捏着这个纸条,必定有她的深意。难道她是在暗示我什么吗?
阴天。一声长长的汽笛过后,“辽远”号客滚船解锚起航。萧邦走出房间,站在顶层甲板,向岸上望去。岸上送别的人都在挥手,惟有叶雁痕孤零零地站在那里,像一尊雕像。
萧邦叹息了一声。一串悬而未决的事情还没有一点眉目,而自己却又要去青岛见苏老船长。自从参与这起海难的调查以来,怪事层出不穷。洪文光、王建勋、刘小芸、孟欣均已死亡,而叶雁痕也在危险当中。这四个人,显然都是由于“12·21”海难调查而死。事情越来越复杂了,他已感到疲惫不堪。
一路无话。六个小时后,船到青岛港。天气仍然很阴。萧邦随林海若刚一出港,一辆黑色奔驰已停在那里。司机熟练地搬了行李,请萧邦和林海若母子上车。车穿过市区,向海滨驶去,向一个高大的铁门驶去。当汽车驶到铁门前时,门就自动开了。汽车慢慢地滑了进去。
这是一个独立的小院,有一个三层的主楼和四五间平房,也许因为是阴天的黄昏,整个院落呈现出一种萧索。车停在主楼前,那司机打开车门,请萧邦和林海若母子下车。萧邦看了一眼门楼,它装饰得极为古朴,甚至有点单调,像一个老宅子。
洋洋下车后,便撒腿往里跑去,一边跑一边叫着“爸爸”。萧邦突然想到,一个5岁的男孩,叫一个75岁的老人做“爸爸”,还真有点别扭。但想着马上就要见到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打起了精神。
主楼的正门徐徐推开,一位坐在轮椅上的老人双手转动着轮子,面带微笑,向萧邦迎来。萧邦一愣——这位老船长,怎么会坐在轮椅上?
老人的头发黑白相间,一张国字脸,鼻梁挺直,胡须刮得干干净净。让萧邦感到意外的是,他居然穿着一身深蓝色的西服,一条灰蓝色的条纹领带打得一丝不苟。特别是那双眼睛,很有神采,虽然含着笑,却透着一种威严。
萧邦快步走上前去。老人伸出宽大的右手,使劲握住萧邦的手。那手,温暖而有力,萧邦立即感到一种镇定。“欢迎你,萧先生。一路辛苦了!”“苏老船长好。”萧邦说,“苏老船长的大名,很早以前就听说过。今天来到贵府见到您,真是荣幸啊。”
苏振海哈哈大笑,那笑显得中气十足,颇有洪钟之音。“萧兄弟,你就别客气了。我们搞船的人,最不讲礼数。既然来了,就是自己人,千万别跟我老头子客气。”
寒暄中,林海若已轻轻地扶着轮椅靠背,掉转头,慢慢地往厅里推。萧邦发现,林海若一回到家,立即变成了一个温柔贤淑的妻子。